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中國碳達峯碳中和頂層文件出臺後,電力系統轉型有了更清晰的量化指標。澎湃新聞獲悉,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下發《關於開展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進一步提升煤電機組清潔高效靈活性水平,促進電力行業清潔低碳轉型,助力全國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通知》提出,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2億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3000—4000萬千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十四五”期間,實現煤電機組靈活製造規模1.5億千瓦。

對於煤電的角色定位,國務院近日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中有明確表述:嚴格控制新增煤電項目,新建機組煤耗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序淘汰煤電落後產能,加快現役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積極推進供熱改造,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並重轉型。嚴控跨區外送可再生能源電力配套煤電規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於50%。

煤電靈活性改造,是由電力系統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決定的。煤電機組正逐步由提供電力、電量的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電力、調峯調頻能力的基礎性電源轉變。降碳目標下,大規模風電、光伏發電併網,電力系統調峯壓力與日俱增,但國內靈活調節電源不足3%,電力系統的靈活性不足成爲新能源消納的現實難題。

《通知》指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推行更嚴格能效環保標準,推動煤電行業實施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製造“三改聯動”,嚴控煤電項目,努力實現我國煤電行業碳達峯目標。 作爲基本原則之一,“堅守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底線,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增量和存量的關係,準確把握併科學發揮煤電的兜底保障作用和靈活調節能力,爲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做出積極貢獻”,這高度概括了煤電的發展節奏及其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定位。

《通知》提出,統籌考慮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外送和就近消納調峯需要,以區域電網爲基本單元,在相關地區妥善安排配套煤電調峯電源改造升級,提升煤電機組運行水平和調峯能力。按特定要求新建的煤電機組,除特定需求外,原則上採用超超臨界、且供電煤耗低於27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機組。設計工況下供電煤耗高於285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溼冷煤電機組和高於30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空冷煤電機組不允許新建。到2025年,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

從具體要求來看:

對供電煤耗在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上的煤電機組,應加快創造條件實施節能改造,對無法改造的機組逐步淘汰關停,並視情況將具備條件的轉爲應急備用電源。“十四五”期間改造規模不低於3.5億千瓦;

鼓勵現有燃煤發電機組替代供熱,積極關停採暖和工業供汽小鍋爐,對具備供熱條件的純凝機組開展供熱改造,在落實熱負荷需求的前提下,“十四五”期間改造規模力爭達到5000萬千瓦;

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2億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3000—4000萬千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十四五”期間,實現煤電機組靈活製造規模1.5億千瓦。

對於淘汰關停的煤電機組,《通知》要求“關而不拆”,原則上全部創造條件轉爲應急備用和調峯電源,確有必要進行拆除的,需報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同意。淘汰關停的煤電機組,可用於容量替代新建清潔高效煤電機組。 符合能效、環保、安全等政策和標準要求的機組,在無需原址重建、“退城進郊”異地建設等情況下,可“關而不拆”,作爲應急備用電源發揮作用。 “常態下停機備用,應急狀態下啓動,頂峯運行後停機,在發揮保供作 用的同時爲降低整體能耗和排放作出貢獻。‘十四五’期間,形成並保持1500萬千瓦的應急備用能力。”

據澎湃新聞了解,此前國內煤電機組改造升級之所以慢於預期,與改造成本大、補償機制激勵不足脫不了關係。對於這點,《通知》明確,將進一步完善鼓勵企業改造的產業政策、市場機制和配套措施,合理保障煤電企業存續發展條件。

比如市場化交易機制方面,在交易組織、合同簽訂、合同分解執行等環節中,充分考慮煤電機組煤耗水平,引導節能減排指標好的煤電機組多籤市場化合同。加強優化運行調度,建立機組發電量與能耗水平掛鉤機制,促進供電煤耗低的煤電機組多發電。加快健全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使參與靈活性改造製造的調峯機組獲得相應收益。

責任編輯:李躍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