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8億存款離奇挪用大案,渤海銀行涉事員工竟失聯,材料印鑑涉嫌僞造!美國又下黑手,5000億光伏巨頭緊急回應! 來源:中國基金報

渤海銀行把江西藥企28億存款私下質押的事情,現在發展到渤海銀行涉事員工目前已失聯!

另外,隆基股份緊急回應市場傳聞。

渤海銀行關鍵人物失聯

近日,濟民可信集團28億存款莫名被銀行質押的事件,引發關注。濟民可信集團在得知自己28億存款被質押後,曾與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的相關人員有過見面溝通,但銀行人員給出的“繼續質押”解決方案讓他們難以接受。

隨後,被質押存款中,還因第三方公司貸款到期未還而被劃扣走了近4.5億元。最新情況顯示,雙方在報案後沒有後續溝通。

濟民可信方面表示,現在公司非常擔心其餘被質押的8億元存款安全,業務也受到一定影響。

而此前雙方在見面溝通時,銀行方出面的關鍵人物之一——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總經理助理管鵬程,暫時聯繫不上。管鵬程個人電話及公司座機電話均未能接通。

亦有消息稱,渤海銀行南京分行有3名相關員工被抓,其中,該分行的營業部總經理助理管鵬程被刑拘。

“在這個案子裏,我們認爲管鵬程是一個比較關鍵的人物。因爲我們開戶是在他那裏,日常的對接是在他那裏,出事後也是他來跟我們交涉。我們現在聯繫不上他,也不清楚他是不是被警方帶走了。”濟民可信集團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據央視記者從江蘇無錫警方獲悉,目前整個案件仍處於調查階段,不便對外公佈進展。

今年8月,江西知名藥企濟民可信集團(下稱濟民可信)意外發現,其下屬兩家子公司山禾藥業與恒生製藥存入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的28億元存款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遭到質押,併爲第三方公司華業石化提供融資擔保。

據江蘇省相關部門初步調查發現,這些辦理貸款擔保質押業務材料上的印鑑都涉嫌僞造,進一步的事實,有待相關部門的核實與披露。

另外未被質押的5億元,則是因爲8月19日銀行櫃檯給山禾藥業法定代表人於江華打電話覈實意願時,被企業明確否認,而未能辦成。

截至目前,由於8月25日華業石化有5億元貸款到期未還,渤海銀行南京分行從濟民可信子公司的存款中強行劃扣4.5億元(另外5000萬元從華業石化賬面餘額划走),濟民可信另有23億元仍處於質押狀態。

據濟民可信相關人員透露,其在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的存款是該集團用於項目建設的專項費用,而資金的質押則直接導致了該項目的暫停。

據濟民可信消息,事件暴露後,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營業部總經理助理管鵬程登門拜訪,給出瞭解決方案。令人詫異的是,該負責人竟然建議濟民可信繼續用山禾藥業5億元存款,爲華業石化從渤海銀行貸款提供存單質押。他還告誡稱,如果濟民可信不做擔保,華業石化逾期後,銀行還是會拿濟民可信的存單代付。若濟民可信選擇報警,公司28億元存單將全部凍結,存單和錢都拿不走。

此外,濟民可信相關人員向央廣網記者透露,濟民可信在11月下旬,將陸續有三筆存款到期,存款總額爲8億元。他們非常擔心在這筆存款在到期的時候,不僅可能取不出來,還可能再次被銀行強行劃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的貸款方華業石化南京有限公司(即“華業石化”)是什麼來頭?

天眼查數據顯示,華業石化成立於2019年3月1日,註冊資本爲5億元,系江蘇華之業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蘇華之業”)的全資子公司,後者成立於2021年7月,是中國石油集團的孫公司。

然而,中石油官網在今年9月23日曾發佈《關於北京華昌置業有限公司未設立下屬企業的聲明》,聲明指出,公司發現不法分子冒用北京華昌置業有限公司的名義虛假註冊了江蘇華之業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山東國油華錦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和國化實業集團(河南)有限公司。

北京華昌置業有限公司鄭重聲明:公司未對外進行任何股權投資和設立下屬企業,並已向公安機關報案進行維權,追究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可見,華業石化是一個十足的假央企。

美國又下黑手5000億光伏巨頭緊急回應!

11月3日,隆基股份低開低走,隨後持續震盪下跌,午後跌幅進一步擴大,盤中最大跌幅超9%。截至收盤,隆基股份股價跌8.98%,總市值跌至4926億元,跌破5000億元大關。

11月3日晚間,公司正式發佈公告回應稱,自 2021 年 10 月 28 日至 2021 年 11 月 3 日,美國海關依據暫扣令(WRO)對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美國子公司出口到美國的共計 40.31MW 組件產品進行了扣留,本批貨物約佔公司2020 年度出口美國銷量的 1.59%。目前,公司對美國市場的發貨仍在正常進行,以滿足美國客戶的訂單需求。美國海關的暫扣令(WRO)暫未對公司的經營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公司將持續關注和評估暫扣令(WRO)對公司美國出貨的影響。

隆基股份產品在美國邊境被扣留的消息,也引起了資本市場擔憂。北向資金3日淨賣出隆基股份16.08億元,盤後公佈的交易數據顯示,機構也在拋售隆基股份,機構淨賣出1.05億元。

中金電新團隊分析稱,此次報道的組件扣留風險起因爲美國商務部於今年年中發佈的對中國某工業硅企業產品的制裁,若光伏企業出口到美國的組件產品中含有該企業生產的工業硅作爲原材料,則會被海關抽查&扣留風險。投資者誤讀較多,我們強調新疆硅料/中國電池組件並非制裁對象。

該企業工業硅佔全國總產能的30%,而美國市場佔全球光伏需求比重20%,我國光伏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對工業硅的供應鏈調整繞開制裁。從流程上來講,企業可以準備供應鏈追溯證明材料以應對海關審覈。

中、美、歐、日等地政府持續加碼碳中和政策力度,傳統能源電價上漲帶動光伏電力經濟性和吸引力增強,堅定看好2022、23年隨原材料供給瓶頸緩解,光伏迎來需求大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