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量修復建設一大批文物建築與設施,從感覺上看,我們在保護與傳承上下了大的功夫,資料的收集整理、科研的深入,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文物修復中,呈現了五個“原來”,即建在原來的位置、按照原來的形制、遵照原來的結構、使用原級別材料、使用原來的工藝,進一步明確了傳承所具備的基礎,以達到將全面系統保護各類文化遺存,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織補和恢復重要歷史文化節點,展現了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

一、在如何使用、合理利用上的欠缺

一是,大量修復後的建築着眼於服務當代人的意識缺乏,沒有更多的創新思維。 致使修復的殿堂一味地研究以前的功用,千方百計地要體現原來的內容,配備原來的陳設,結果是時過境遷,根本達不到,也不可能達到原來的標準。 其實,傳承並不是複製,也不應該一味地強調複製原來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修復的建築有外形、有使用功能的大致記錄,但是有的已經無法找到以前如何使用,怎樣陳設的資料,處於無據可查,或者是無法找到與之相配的陳列物品,只好隨意(至少是不講究),佈置陳設,顯得不倫不類,好馬沒有配好鞍。

三是,有的是圖省事,辦個不倫不類的展覽,與大的環境、整個展區要麼重複,要麼信息量不足,要麼就是應付一下,反正不能使已經建好的建築設施空着,只好爲了達到如期開放的時間要求,就算達到了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既有對原來的使用功能的傳承銜接,又增添了適應時代要求的一些內容,比重如何,是否可以放在同一環境下展示與使用,缺乏更加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出現傳承與利用的不和諧,甚至是矛盾的。

五是,有些復建的工程早已完工,對於如何利用根本找不到很好的方法,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寧可長期觀望不用,也不敢輕舉妄動,造成新的更大的浪費。

二、在利用上需要下功夫的着力點

1、文物資源要服務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發掘歷史文化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繫,體現大國文化自信的特點,在文物的利用中,策劃推出一批反映歷史變遷、闡發文化精髓、具有鮮明教育作用和影響力的優質展覽。綜合運用各類媒體平臺,創新表達方式,推出文物主題的視聽節目、出版物和多媒體產品,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文明風尚。

2、把利用的着眼點關注到人民羣衆基本文化權益上。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文物收藏展示設施和接待條件,提升基本陳列質量,提高藏品利用效率。以頤和園爲例,頤和園園藏文物的總數有4萬餘件,其中,被列入國家一、二、三級文物保護的藏品有 2 萬餘件。新近頤和園博物館開館,值得宣傳。

3、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歷史內涵、文化元素和時代價值,延伸文博創意產業鏈條,擴大引導文化消費。鼓勵衆創、衆籌,開發原創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發揮文物資源在促進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體驗旅遊、研學旅行、定製旅遊專線,打造旅遊品牌,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都能夠得以體現。做好相關的景觀建設。

三、努力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

1、有真才實學的專家隊伍作後盾,可以分門別類地建立學術顧問團隊。

2、建立資料數據庫,可以將涉及的文獻資料一網打盡。

3、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給專業人才施展的空間。

4、跨地區、跨行業、跨系統組建同項目、同領域的聯盟,共享相關研究和使用的成果。

四、在利用的方法上,也要體現時代的特點

1、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利用的積極性。文物的生命在於利用,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在堅持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所有權不變、堅守文物保護底線的前提下,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

2、加大文物資源基礎信息開放力度,支持文物主管單位應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促進文物旅遊融合發展,已經發展並新開發的項目,積極實施落地,比如三山五園的推介文物領域的特定景觀,嘗試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閒旅遊項目和精品景觀旅遊線路。

3、還要適應科技時代文物利用要求。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新。

北京文物衆多,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要十分的珍視,但是,絕不是一味地把重點放在保護上,其實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傳承固有文化中體現使用價值,要在“用”上下功夫,在推陳出新中體現新的時代價值,這在考驗着我們這代人的智慧和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