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誦芬母親擔心兒子身體

11月3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著名的飛機設計大師、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兩院院士顧誦芬獲得了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今年已經91歲高齡,10多天前,因爲摔跤導致的腰椎骨裂,顧誦芬不得不住院治療。《面對面》對他的採訪也在醫院進行。對於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顧誦芬的最大感受竟然是“慚愧”。

顧誦芬:對我來說獲獎是一個慚愧,你後面的事做不動了,坐上輪椅還能做多少事?

記者:但這個獎項是對您一生付出心血的肯定。

顧誦芬:我們航空的事都不是一個人乾的起來的,都是團隊集體努力。

兒時目睹外國飛機轟炸 立下航空報國之志

在35年的飛機設計生涯中,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其中主持研製的殲八、殲八Ⅱ超音速殲擊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殲八系列飛機列裝部隊之後,成爲我軍20世紀核心主戰裝備。

說起顧誦芬對飛機的興趣,和他的哥哥有關,也和他童年時代的家國命運分不開。顧誦芬1930年出生於江蘇蘇州,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母親潘承圭是當時爲數不多的知識女性。5歲那年,父親顧廷龍應邀去燕京大學任職,全家遷居當時的北平。

顧誦芬:當時我哥哥在北京市裏上中學,那個學校是德國人辦的,所以一些先進的東西他們都能感受到。當時他們已經玩航模,硬紙板做的滑翔機,回來他玩我也跟着玩,興趣慢慢就起來了。1937年七七事變,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着就是炸彈響。1939年我們到上海,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上海(日軍駐地)經受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所以我知道二戰美國人之所以佔優勢,就是他們的空軍厲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興趣由此成爲了志向。高中畢業後,顧誦芬分別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志願都是航空系,三所學校都錄取了他。但是,他的哥哥在17歲時因傷寒去世,爲了陪在母親身邊,顧誦芬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顧誦芬:交大正好有個航模俱樂部,有雜誌有材料,還有人能互相交流,這樣越搞越有興趣,所以總想搞自己的飛機。

參與研製殲教-1 成爲周總理所說的“無名英雄”

1951年,顧誦芬離開上海,來到北京加入到新中國剛剛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中。1956年8月,航空工業局在瀋陽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飛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的帶領下,26歲的顧誦芬與其他100多名年輕人開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夜以繼日工作,他們要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

1958年7月26日,歷時近兩年研製,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這也是顧誦芬首次參與設計的機型。時任軍事科學院院長的葉劍英元帥爲首飛儀式剪綵。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首飛成功的消息沒有公開。周恩來總理知道後託人帶話,“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顧誦芬自然是無名英雄之一。

瞞着家人親自上天 找出殲-8問題癥結

一提起顧誦芬,人們就會想到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戰鬥機。起初,殲-8總設計師由黃志千擔任,顧誦芬擔任副總設計師,負責氣動方面的科研設計。不幸的是,黃志千在執行出國任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幹臨危受命,組成技術辦公室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

顧誦芬:壓力很大,殲-8上天的前一天晚上,我做噩夢,驚醒了。擔心,害怕摔了,我這責任太大了。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試飛員尹玉煥駕駛着殲-8飛機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安全降落。

雖然首飛成功,但殲-8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抖振問題直接影響飛行速度,甚至會導致飛機解體,嚴重威脅飛行員的生命安全。在國內沒有試驗設備的情況下,顧誦芬因陋就簡,在飛機垂直尾翼上貼毛線條觀察氣流。由於沒有錄像機以及帶有望遠鏡頭的照相機,從來沒有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己上天,親自觀察。

記者:您拿望遠鏡怎麼看呢?

顧誦芬:我跟飛行員說盡量靠近。

記者:最近的時候靠多近?

顧誦芬:十來米。

記者:您不是一個專業飛行員,您拿着望遠鏡直接就上天觀察去了家裏不擔心嗎?

顧誦芬:這些事怎麼能告訴家裏人,我騎自行車到機場,家裏根本不知道我去幹這些事。

記者:下來之後心裏會不會有些起伏,剛纔還挺危險的?

顧誦芬:沒有,心裏想着的是國家,並不是想着自己怎麼樣。

經過三次上天觀察,顧誦芬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後期的技術研發和改進,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成功解決。1979年底,殲-8正式定型。在殲-8成功定型的慶功宴上,從不喝酒的顧誦芬喝得酩酊大醉。

無法彌補的痛 “爲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殲-8成功定型的喜悅,顧誦芬卻無法與母親分享,他的母親早在1967年就離世了,這是顧誦芬心中無法彌補的痛。1951年,當顧誦芬離開上海來到北京時,他離造飛機的夢越來越近,離母親卻越來越遠。每次提到母親,他都忍不住嘆息,“爲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顧誦芬:大學畢業時,學校原本要留我當助教,但是當時抗美援朝起來,急需建航空工業,所有華東的航空系畢業的學生全部送北京。那個消息非常突然,剛畢業第二天宣佈我分配到北京,不能留在上海了。母親傷心得厲害,我爲了航空把母親給害了,她得了抑鬱症。

記者:那時候會給母親寫信嗎?

顧誦芬:當然寫信了,寫信沒用,看了也沒用,我父親告訴我,母親半夜起來把窗簾拉開,往窗外看天氣怎麼樣,擔心我會不會生病。第一年春節我回去看母親,後來母親病越來越重,我回去看望她,但沒辦法把她治好了。後來母親去世家裏發來電報,我回去時,我母親已經火化了。

“瞭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

1986年,顧誦芬離開工作了35年的飛機設計崗位,從瀋陽回到北京,擔任航空工業部第二屆科技委副主任。退休之後,他的職務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的高級顧問。作爲我國航空領域唯一的兩院院士,他將主要的精力轉向了飛機的主動控制技術研究,以及推動國產大飛機的發展上。

2012年底,直腸癌讓顧誦芬不得不接受手術,那時他82歲。2019年,《面對面》記者第一次採訪顧頌芬時,他還在堅持工作。每個工作日的上午,他都會出現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的辦公樓裏。從住處到辦公室,常人走路需要5分鐘,他卻需要花上3倍的時間才能走到。

記者:別人當顧問都是顧得着就去問問,顧不着就不問了,您是每天都要問?

顧誦芬:因爲對航空有興趣。

記者:像您這樣年紀的大師,很多可能都安享晚年了?

顧誦芬:瞭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

伉儷情深 “我後半生還能幹點事都是靠她”。

11月3日,當顧誦芬在臺上接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顧誦芬的夫人江澤菲在臺下注視着他。頒獎儀式結束後,江澤菲穿過人羣,緊緊握住顧誦芬的手。這段伉儷情深的視頻感動了無數人。

記者:您愛人走過去握着您的手,很多人都看到了。

顧誦芬:我後半生還能幹點事都是靠她。

記者:現在老伴兒每天陪着您在這?

顧誦芬:是,現在倒在牀上只能靠她。

記者:您康復以後,您最想去做什麼?

顧誦芬:還是搞飛機設計。

記者:90多歲高齡了,心還在飛機設計上。

顧誦芬:是的。希望我們的航空工業能夠真正發展起來,成爲世界先進國家之一。

製片人丨張士峯 劉斌

記者丨古兵

策劃丨孟克

攝像丨王揚 王忠仁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