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說|今年雙十一,接着“剁手”?還是考慮買二手?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雨晴

來源/陸玖財經(ID:liujiucaijing69)

初秋的晉東南小城,街上的人熙熙攘攘,各個商家門口的大喇叭循環播放着各種打折信息,或是店員們直接站在椅子上大聲招攬生意。

與街道上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部分店內門可羅雀,寬敞的服裝店裏只有零星三五個客戶,轉了一圈就空着手離開了,鞋店牆上掛滿了各種商品,老闆一個人孤獨地坐在櫃檯後面玩手機,而家電賣場的銷售人員更多時候,隔着過道開心地聊着天,一天內很少被顧客打斷。

臨近雙11,熱鬧都是電商平臺的,與線下商業似乎無關。10月20日,李佳琦的第1場雙11直播開場,當天帶貨銷量3615.81萬件,銷售額106.53億元。直播結束後,李佳琦在微博上表示,當晚共計約2.5億人次觀看直播。“3、2、1,上鍊接”之後,成千上萬人搶着下單,不少搶購失敗的人覺得是手機或者網絡不行,恨恨地發朋友圈說一定要換手機。

近幾年,電商購物節越來越多,每一次的時間越來越長。很多小商戶說,618和雙11不死,線下就盤不活。難道線下和線上,就是如此衝突和水火不容嗎?雙11到底是誰的主場?線下生意還有活路嗎?

沒有主場的雙十一

過去,我們經常將發明某個購物節的電商平臺視爲“主場作戰”,雙11是阿里的主場,618是京東的主場。現在,各平臺都想趁着購物節分一杯羹,借購物節衝一沖銷量。“雙11、618已經不限於特定電商,幾個平臺都一樣重視。競爭加劇,電商也內卷。”上海博蓋諮詢創始合夥人高劍鋒認爲。

除了參與的平臺數量增加,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加速了主場概念的淡化。例如,購物節的時間從原來的1天,延長到加預售期超過20天;從原來的等零點秒殺,到十幾天都可以付定金購買商品。人們決策期的延長,讓購物節期間也有了比對的時間,與平時購物相差無幾,再度抹平了平臺之間的差異。

每個購物節週期延長同時,購物節的數量也在快速增加。雙11和618曾經很多年都是唯二的電商購物節,後來,淘寶的雙12、唯品會的“419”、拼多多的“55”、快手的“616”、抖音的“818”等先後推出,再加上基本不斷檔的年貨節、女神節、粉絲節等等,購物節的輪番轟炸,讓廠商的底價基本已經都被探明,每個平臺能從廠商獲得的各種商品折扣都大同小異,除非平臺自己補貼,否則優惠力度也相差不多。

主場不再明顯,衆多電商平臺之間卻依然有差異。今年雙11購物節啓動至今,阿里(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三大巨頭依然佔據主導地位,折扣力度最大、參與品類最多,各種有心人整理的excel滿天飛,李佳琦帶貨GMV再創歷史新高;抖音興趣電商、快手信任電商等更像是湊熱鬧,沒有太大聲量;M2C模式的必要商城則按照以往的慣例和個性,壓根沒參與雙十一。

如今電商平臺不是在辦購物節,就是在辦購物節的路上。2009年第一屆雙11開始至今,電商購物節從1個變成N個,從單平臺活動到幾乎全平臺參與,從1天到長達20多天,越來越卷。

最開始,活動時間短,消費者要搶零點秒殺,就要在平臺之間做取捨,創造購物節的平臺被默認是主場作戰,優惠力度最大,比如京東是618的主場,淘寶天貓是雙11的主場。現在,優惠的商品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零點秒殺被超長預售替代,主場的概念也就逐漸淡化。

總之,有的時候,電商購物節是一場不得不參與的內卷遊戲。即便不得不加入電商節的線上平臺,也有過得不好的,例如寺庫

而線下商業,則因爲購物節,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無法喘息的線下業態

電商節,一個接一個,一年之中幾乎沒有中斷過。電商平臺之間的內卷式競爭,對線下業態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原先購物節一年只有兩次,每次只有一天,加上前後的觀望和恢復,最多不過一兩個星期,線下商家只需要忍受一年一兩次的短暫衝擊,尚可接受;而現在,來自線上的衝擊一波接着一波,讓線下商家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這兩年雙11越來越長對線下業態)影響明顯,線下會有長達2個月的消費疲軟。前1個月是消費的觀望,後1個月是消費後的失速。家電等低頻消費的大件商品,影響最大;服裝、化妝品、消費電子、小家電等保質期較長、購買頻次又較高的影響也大;影響相對較小的是高頻購買的保質期短的食品飲料。”高劍鋒稱。

某品牌服裝店主就向陸玖財經表示:“雙11期間,好多人就到我們店裏試衣服,試完記下款式和尺碼,不買,回家上網去找。後來我們沒辦法,就買多少減多少(滿減)這樣,或者送禮品,新品有時候也參加。現在我們做活動時間也長了,那你說有沒有影響?反正我現在就清貨,不做了。”

更有很多小商戶說,618和雙11不死,線下就盤不活,“因爲線上的短時間大量購物,把線下正常的消費節奏打亂了”。對於這種說法,陸玖財經認爲有些偏激,畢竟線上對線下的衝擊很早就開始了,而“正常”的消費節奏也應該隨着消費渠道和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

上海財經大學電商研究所所長崔麗麗認爲:“在消費者確定性需求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確實會對日常消費節奏形成影響。確定性需求有電商節慶,不確定性需求有直播和內容種草。其實,從時代發展來看,已經沒有所謂‘線下正常消費節奏’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巡物社創始人、CEO朱志勇也表示:“僅針對商品採購而言,雙11畢竟不是春節、國慶節,但是就算雙十一出現之前的春節折扣、國慶特惠,也不曾涉及‘打亂消費節奏’。相比於雙11,長期、低價、量大的直播形式,已經明顯影響了線下業態。但存在即合理,線下生意更需要適應時代與創新。”

看來,傳統的線下商業,如果不創新,可能會一直生活在電商的陰影中。

線下消費的反擊

朱志勇說“適應時代與創新”是有底氣的,他的巡物社是一家線下尾貨超市,每天都在做活動,沒有套路,就是售價打折,今年以來開了十幾家店。十月期間,在更下沉的地市開了數個新店,最近在鄭州高新區開的一個臨期尾貨折扣倉,更是人氣爆滿,連續創下銷售額新高,發展勢頭不錯。

“初步認爲原因是,能在即時消費的場景下,給予客戶比計劃性採購更低的價格,或者網購差不多的價格,顯然是很好的購物體驗,降低了消費決策難度。”在談及巡物社的模式時,朱志勇這樣說。

多年來,各個電商購物節都是相似的,很難有突破性創新,加之戰線拉長,玩法複雜,實質上已經由最初的平臺補貼和真正優惠,向套路性優惠轉化,先提價30%再打折,雙11比平時賣得還貴的吐槽每年都有出現。

線下的即時性消費和體驗式消費卻在發展中逐漸規範化,服務和特色逐漸提升,因此擁有更多發展空間。線下優質消費場景需求越來越大,做得好的商家還比較稀缺,如果更多線下商家能抓住並放大自身的優勢,則能打響反擊戰。

實際上,這些年面對線上商業的衝擊,有少部分線下商家選擇通過真假混賣提高利潤,大部分商家不知如何改變、只能做無用的抗議,而另外一些懂得利用線下優勢的品牌,卻沒受太大影響,依然迅速發展着。類似於天天低價的尾貨超市,如好特賣、巡物社等,只是其中一種,另外還有美宜佳、便利蜂等便利店,話梅、KKV等集合店,如此等等。

在消費總量基本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線上消費的確會對線下消費有替代。但當一家企業有足夠的個性或其他競爭力,價格就不是消費者選購的第一影響因素,在購物節的降價大潮中,受到的影響相對就會更小,恢復更快。

“線下應對線上衝擊的方式有,提供體驗式優選產品(這個東西,比如某個不錯的新品,網上不會買也不常見,線下看到實物的包裝、陳列、介紹等會想體驗)、價格優勢(同樣的東西,竟然價格和網購差不多,純比價,也不比最便宜的,貴多少),這就需要大幅提高選品能力、供應鏈能力、折扣商品週轉率的把控,同時最好能結合優質的內容和營銷。”朱志勇根據其經驗做了總結。

線上與線下的融合

選品、供應鏈、週轉率、內容營銷……這些詞並不限於對線下商家提出的要求,其實在討論電商競爭力時,這些詞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京東的供應鏈體系和相對較低的週轉天數是其優勢,抖音的興趣電商主打內容營銷。

歸根結底,線上或線下都只是銷售渠道的不同,各有優缺點,但時代對它們的底層要求是相似的。

崔麗麗表示:“所有電商節慶,現在應該成爲全部商家的促銷節日。我觀察下來,線下商家或者品牌商家都想要從這些節慶中分一杯羹。消費節慶的擴大化應該是所有商家都參與其中,全部都是競爭關係,如果非要說線上和線下的對立,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有特定視角的,這麼說也對,說是全部商家的競爭、分食消費蛋糕也沒錯。”

現在,想找到單純的線下業態也不容易,求發展的線下商家要麼上了外賣平臺,要麼學着線上工具實現精準引流,提升體驗,再實現大額消費。“我覺得這個時代已經不要講對抗了,大家都需要走到線上去,只是看如何走、或者如何搭配線上線下更好地留住消費者。”崔麗麗說。

很多商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將線上線下相結合,讓自身商業價值最大化。今年年初,陸玖財經在景德鎮,就發現很多店幾乎無人光顧,但店主開了直播。與一些店主交流後得知,不少顧客曾到過景德鎮,買過店裏的商品,現在會在電商平臺復購;部分新消費者則會因爲有線下實體店,對所售商品更加放心。

把線下的疲軟歸結到電商購物節,難免有失偏頗。消費總量基本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線上消費的確會對線下消費有替代,但當一家企業有足夠的個性或其他競爭力,價格就不是消費者選購的第一影響因素,在購物節的降價大潮中,受到的影響相對就會更小,恢復更快。

許多沒有特色的線下店迫於無奈,要麼開始通過真假混賣提高利潤,要麼通過降價、買贈等方式,加入了購物節的隊伍。而有些品牌懂得放大線下購物即時性高、體驗性強等特點,不靠活動也能打出競爭力。

以後的購物節中,線上平臺的主場優勢可能也會慢慢消失,終將變成線上線下一體的狂歡。例如,立足於鄭州的線下品牌折扣店巡物社,在10月份就加大了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探店短視頻投放,帶來了高效的流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