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斯普特尼克時刻”到“元宇宙”

耿 強

10月28日,扎克伯格宣佈Facebook改名Meta,同時表示公司業務將以“元宇宙”爲先。“元宇宙”這個名字到底是否有過度炒作的嫌疑暫且不論,但是人類的數字化生存,的確是愈加虛實共生了。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從AR、VR等可穿戴設備到腦機藉口,從3D圖形渲染到量子計算等,都將人類的數字化虛擬生存的空間不斷拓展。

從2012年“深度學習”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得到承認之後,不到十年的時間,人類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演進呈現指數式增長。而中國增長的速度更爲驚人,2017年5月27日,AlphaGo三局完勝人類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高手柯潔,這一天被“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稱爲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開始奮起直追。

李開復認爲,中國擁有美國不具備的優勢:人工智能更類似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發明,本身雖然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但更重要的是用來革新其他產業。把深度學習算法用於提升更多行業的效率,這就需更多的應用能力和場景開發,而這一點,恰恰在中國發展得更好。人工智能帶來的數字化技術革命需要四個要素:海量的如燃料一般的數據、數據工程師、充滿激情且不斷精益的創業者、持續提供高質量新型基礎設施的政府。近期估算顯示,美國外賣的線上化率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不到,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經是美國的90倍。

不到十年時間,人工智能經歷了四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商業智能化、實體世界智能化、自主的智能化。可以說,將互聯網用戶的瀏覽數據貼上標籤,不斷訓練形成智能化關聯是第一波;把傳統公司多年積累的專業數據進行標籤化訓練,獲得更多隱藏的聯繫,甚至超越原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是第二波,目前主要突破在保險公司的事故理賠、銀行發放小微的信用貸款、醫療領域的初步診斷、甚至部分法院案件的判罰等;實體世界智能化,體現爲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環境,比如刷臉支付、自動掃地機器人等,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正在慢慢消失,手機也不再是唯一的數字世界入口;正在湧來的人工智能浪潮,即自主的智能時代,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尋找採摘草莓的智能機器人等等。醫療健康領域也正在經歷巨大的技術變革:視覺增強、聽力增強爲視障人士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將大腦和義肢相連,通過佩戴者發出的大腦電波傳遞到義肢,其更具智能,基本能夠接近正常人的四肢活動能力。

伴隨自主智能時代的到來,所謂的“元宇宙”也愈加清晰。腦機接口和各種擴展現實技術,使得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大量行爲可以大規模向虛擬世界遷移,或者是現實與數字不斷切換的“兩棲物種”。儘管圍繞着“元宇宙”的爭論還不少,但它到底能帶來什麼,還有待時間檢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