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先進位,是安徽近年經濟發展的一大主題。尤其是全面“入長”以來,存在感越來越強,聲量也越來越高。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達到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位列全國第六。如無意外,安徽全年經濟規模有望超越上海,歷史性躋身經濟十強省份行列。

儘管如此,與長三角兄弟省份相比,安徽明顯還是相對欠發達地區;在安徽省內,也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明顯落差。

如當地媒體所言,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重點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而人口最多、經濟最薄弱的皖北地區,則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短中之短”。

跟上長三角一體化的步伐,皖北振興,已經不能再等。

掉隊

長江和淮河,將安徽一分爲三。

地處淮河以北、黃泛區以南的皖北地區,由黃河氾濫和淮河沖積而成。皖北地勢平坦、水系發達,耕地佔全省一半左右,糧食產量佔全省54.7%,是安徽的“糧倉”所在,也承載了衆多的農業人口。

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發,“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這也成爲皖北發展落後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一提到皖北,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安徽的“口袋底”。

“皖北地區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發展相對滯後。”11月4日,安徽省副省長劉惠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直言。

根據“七普”結果,2020年末,皖北6市(阜陽、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常住人口2682.17萬人,佔安徽全省43.95%;同年,6市GDP總量11195.21億元,佔全省比重僅爲28.94%。若看人均GDP,皖北僅爲4.54萬元,比安徽、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1.79萬元、2.7萬元。

2020年,阜陽以2805.2億元GDP,成爲躋身安徽前五的唯一一個皖北城市,但3.42萬元的人均GDP在安徽16個地市中排名墊底,不足合肥、蕪湖三分之一。除蚌埠外,皖北其餘5市人均GDP也都在省內十名開外。

今年年初,一項主題爲增強長三角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的專題調研,認定蚌埠、淮北、六安、宿州、阜陽、淮南、黃山、亳州爲區域內欠發達地區,涵蓋皖北全域。

從最新數據看,這種發展不平衡還有進一步加劇趨勢。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共有10個城市GDP增速跑贏全省,其中皖南5個(蕪湖、池州、宣城、馬鞍山、黃山),皖中3個(六安、滁州、合肥),皖北2個(亳州、阜陽);而在GDP增速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6個城市中,皖北4個(宿州、淮南、淮北、蚌埠),皖南2個(安慶、銅陵)。

整體來看,蕪湖、馬鞍山等皖南城市增勢依然迅猛,與皖北城市進一步拉開差距。尤其是作爲皖北重鎮的蚌埠,其GDP增速僅爲0.2%,幾乎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

拐點

皖北“掉隊”,暴露出安徽“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人口跟經濟重心完全不匹配”的現實。

爲扭轉這一局面,早在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把加快皖北振興作爲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重點,加大財稅、要素支持和合作共建力度。”自此,“皖北振興”幾乎每年都出現在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

十年過去,皖北振興並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皖北的發展,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家視野和區域佈局中。

去年8月召開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

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要針對欠發達地區出臺實施更精準的舉措,推動這些地區跟上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步伐。

僅一個月後,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爲皖北振興按下“加速鍵”。

緊接着,安徽省級層面成立加快皖北地區發展領導小組,並先後出臺《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支持集聚區建設和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系列配套政策舉措》等多項文件,明確了集聚區建設目標——

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主導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

到2035年,形成若干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羣,城鄉居民收入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9月24日,安徽同天召開兩場大會,釋放出新階段皖北全面振興的信號:上午,增強長三角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暨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推進大會在蚌埠召開;下午,安徽省委省政府接着召開全省推動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大會。

這被當地媒體解讀爲,“皖北迎來了跨越發展的歷史拐點”。

不僅如此,近日召開的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支持阜陽建設長三角區域重點城市和中原城市羣區域中心城市,蚌埠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宿州、亳州打造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淮南、淮北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

區域格局雛形初現,關鍵在於如何落子。

抱團

“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顯然是一大關鍵詞。皖北能否振興,很大程度取決於區域合作共建。

一些變化正在發生。從城市結對、園區共建到金融合作、項目投資,皖北地區開始積極向滬蘇浙靠攏。

數據顯示,2020年,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億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資項目1077個,同比增長15.93%;實際到位資金2637.99億元,同比增長11.02%,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這還不夠。安徽省省長王清憲此前指出,皖北各市縣要用足用好、喫幹榨盡國家和省支持政策,不斷放大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示範效應;要着眼於長三角一盤棋整體謀劃,深化與滬蘇浙全面合作,大力推動區域融合發展。

眼下,皖北正力圖重點突破,與“富鄰居”抱得更緊。

10月26日,《安徽日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與皖北毗鄰的蘇北地區,在政策外力支持下,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逐步趕上長三角平均水平,成爲江蘇省人均生產總值躍居全國各省、自治區首位的重要支撐。”

幾天之後,“安徽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的消息,在上述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得到確認。

皖北和蘇北,同爲省內欠發達地區,各自都有不少資源型城市,亟待轉型發展。而蘇北顯然已經走在了前面。

作爲全國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代表,今年前三季度,徐州以5961.98億元GDP位列長三角41城第10位,10.5%的經濟增速在前10城中排名第4位。

同屬淮海經濟區的淮北、宿州和徐州,在區域合作方面已經具備一定基礎。

以淮北爲例。據公開報道,目前在淮北投資的徐州企業有100多家。藉助區域優勢,淮北杜集區打造“飛地經濟”,段園鎮內徐州產業轉移企業佔比高達40%。徐淮企業人才、技術要素交流頻繁,已形成較爲固定的產業鏈。

淮北官方也多次表態,要“主動融入徐州都市圈”“全方位推進融徐發展”。

不過,從經濟體量看,徐州自身實力並不突出,作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宿州、淮北抱緊徐州“大腿”,能否成爲皖北振興的一個突破口,還取決於如何激活內生動能,將“發展落差”真正轉變爲“發展空間”的能力。

記者|程曉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