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首都,是世界上超大型國際都市,在這個城市的範圍內有農村,或者說,在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還沒有來得及改掉村名,就已經進入到喧囂的城市化進程中,曾經熟悉的農田迅速地城市化,農民的身份象徵——戶口本的顏色也發生了變化。滄海桑田是指無數時光難以計數的交替變換而得以實現,而城市化的進程中,在這裏似乎可以簡簡單單地用年月日來計算,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我們驕傲的是國家發展的日新月異,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同時,還來不及回頭,就難覓到曾經的原點。

我們的原點是什麼樣子?我們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是怎樣從一個具體的城市邊緣的行政村進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轉眼間變爲城市中心區域的一部分,如何描述這些變化呢?一位有見地的普普通通的基層行政村的黨總支書記,以一種歷史責任的擔當要記錄下來,要把它留存下來,要通過這一滴水,告訴人們陽光的明媚與燦爛,要通過這一斑,告訴人們歷史的腳步是如何跨越的。我欣慰地見證了大首都中,小武基村志書的編修與出版,爲志書中所記述的這個村子的過往而思緒萬千難以釋懷;爲書中一組組歷史的數據而帶來沉思與暢想;爲所披露的文獻資料和新採集的訪談而心潮起伏久久難平;爲資料收集居然與考古發現相聯繫而對修志及修志人有了新的認識與敬意;爲洋洋灑灑的70餘萬字加上所附的200餘張圖片而欽佩不已!

承擔這部村志修志任務的於曉莉算是老朋友,上世紀90年代她承擔了《北京志》的編修任務,因爲對修志太認真執着到了對其他不管不顧的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效東這位曾經在中國頂尖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工作的管理專家,對歷史、對史志具有與生俱來的認識水平和對編史修志的理解;梁玉泉紮實的歷史學功底不僅有歷史專業的學術淵源,還有着考古職業的特殊經歷,一部村志的編修居然把這樣的大神請來,想不出一部有特色志書都不容易,我不得不欽佩把這樣的組合捏在一起的這位志書的組織、指揮,也就是舊時稱爲志書主修的吳立華書記,我沒有問過吳書記的學歷,敢斷定他絕不會有什麼碩博的學習經歷和學術的名分,但是,我深知道,對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文化素養從來就與學歷無關。

小武基村是北京朝陽區的一個行政村,含六個自然村,村域面積接近4平方公里。小武基村是個古老的村,自西北向東南流淌而過的是蕭太后河把本村的歷史追溯到了1000多年前。2014年,小武基村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首都戰略發展中,進入拆解、騰退和調控流動人口,村裏絕大部分土地成了綠地和公園。

這部記述村子變化的志書有無數的亮點,詳史之實,辯史之誤,揭示一個具體村落的歷史進程。

——在約600年前的碑文上有“武基莊”三個字與它鏈接在一起的是“古剎道場”,將流傳了數百年“先有武基寺,後又武基村”的民諺進行了考證並記錄在志書之中。

——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包產到戶、到組,包乾到戶、到組,這些經歷與時間節點都在志書中清晰可見。

——不同時期的人口數字、人口結構、年齡構成、分佈狀況都以文表結合的形式一目瞭然,姓氏調查、人口來源都有獨特的記載,全村195個姓氏被一一理出。

——獨特的經濟發展道路,從“穩定糧食生產”,到積極發展規模化經營;從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到轉變爲土地房屋租賃業的快速發展,一個又一個翻身仗成爲一個個歷史時期的驕傲。

——數字無言,可以清晰地看到:1964年集體欠外債已達37989.3元。個人對集體和國家的欠款達40535元。平均每個勞動力欠158.34元。1967年大武基生產隊秋收測算一個工分的分值爲8釐錢,留下了“八釐公社”的說法;到了2010年村經濟總收入61568萬元,人均所得24857元。從1956年至2012年,小武基村經濟總收入從178167元提高到868509000元,增長4875倍;人均收入從43元上升到26941元,增長626.5倍。

——這裏曾經的土地,有大田,一家一戶的宅基地;有房屋,誰家的房子在哪裏,怎麼樣?居然有“社員戶原址建房屋情況彙總表”“原址翻建房屋情況彙總表”。

——一個村子就是一個社會,軍烈屬有多少,五保戶如何照顧,殘疾人如何安置,1986年開始的農民退休制度,是如何逐步實行老人們的退休養老制度的,所發的金額變化也有詳實的數據。

——保一方之安寧與平安,治安組織的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成立,安全生產、安全用電、防火、防毒、防盜及特殊崗位執證上崗,以及解決婆媳之間的矛盾,使老人得到贍養,羣衆糾紛的合理解決,成爲不是大事的大事,都記錄在案。

——農村文化的建設如何,追溯到識字班,掃盲班的建立時期,村裏的青壯年農民參加學習,在識字掃盲的同時,接受社會主義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新風俗的教育,現如今引導村民爭做“四強”、“四有”新人的方法與活動別具一格。

——人,是歷史的創作者,志書不僅以史系人,隨處都可以領略不同時期,各類人物的名字。有意思的是,志書還單獨設立了人物紀事,村裏最早的共產黨人、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土改工作隊長、開國大典親歷者、董存瑞的戰友、開國上將的親戚、陶鑄的警衛員、國際漢語教學專家、小武基村百歲老人等都有不同凡響的人物傳記,讓人對這個小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這部志書是一個特定區域內的資料彙集,也許當讀者拿到這部書的時候,這個特定的區域已經難找邊界,甚至連名稱都不存在了,也正因爲是這樣才體現了它的價值。隨着時間的流逝,這裏的鄉親們想尋覓鄉愁和曾經幼年、童年、青年的記憶的時候,我相信會把這部志書緊緊地抱在懷裏。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修志問道,以啓未來。我相信通過這部村志,我們會深切地體會史志的作用所在。爲曾經用奮鬥創造歷史的人們致敬!爲孜孜以求編修歷史的人們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