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法律服務“夜門診”,是工會法律維權服務方式的創新,這一做法值得稱道和點贊。這一創新做法,充分體現了以職工爲本的工作理念,把職工的“急難愁盼”作爲工會維權服務的主要目標和努力方向,真正做到了職工有所呼、工會有所應,職工有所困、工會有所幫,職工有所求、工會有所爲。

小黎是江陰市新橋鎮某企業的職工,兩年前不慎從腳手架上摔下來受傷致殘。雖然公司幫他認定了工傷,但與企業因賠償數額有分歧,一直未拿到工傷賠償。今年,他聽說家門口有一個工會開的職工法律服務“夜門診”,大家遇到難事都喜歡去討個主意。於是一天晚上,他揣上材料來到“夜門診”,值班人員熱情接待了他。經瞭解,雙方分歧並不大,小黎要求企業按實發工資賠償誤工費,但企業認爲小黎交了社保,誤工費應以社保部門覈定的爲準。摸清情況後,“夜門診”工作人員第二天便聯繫企業,就此事進行調解。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僅一週時間小黎就拿到18.5萬元的工傷賠償。

新橋是個小鎮,不到20平方公里,但卻有3家上市公司、近200家企業, 3.6萬名職工佔全鎮人口的55%。這些年,隨着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職工的法治意識逐步增強,法律服務需求也越來越多。多年來,工會組織在八小時工作時間內,常態化爲職工提供了多樣化的法律服務,解決了一些職工的法律問題,有效地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但去年鎮總工會在基層企業走訪時,不少職工講,“上班沒時間反映,下班又無處去諮詢投訴”,這讓許多權益受到侵害的職工苦惱不已。

如何回應職工關切,解決好這一矛盾?去年7月份,鎮總工會嘗試在東方花園小區設立職工法律服務“夜門診”,在職工下班相對空閒方便的時間段,讓律師到社區“坐診”值班,爲職工提供家門口的法律援助服務。“夜門診”的運行,免去了職工“上班沒時間反映,下班又無處去諮詢投訴”的苦惱,設立一年多來,“接診”60餘次,解答諮詢200餘人次,參與矛盾調處10餘次,調解成功3次,既及時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又有效助推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職工法律服務“夜門診”,是工會法律維權服務方式的創新,這一做法值得稱道和點贊。在職工集中居住的小區,設立職工法律服務“夜門診”,既非權宜之計,也不是心血來潮的隨意安排,而是來自於對職工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最真切的瞭解和把握。新橋鎮總工會堅持問題導向,延伸服務觸角,加長服務手臂,把服務時間從八小時工作時間延長到下班後的八小時以外,把服務地點從按時按點上下班的工會法律援助機構拓展到職工所在的小區、社區,實現了法律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雙向延伸。這一創新做法,充分體現了以職工爲本的工作理念,把職工的“急難愁盼”作爲工會維權服務的主要目標和努力方向,真正做到了職工有所呼、工會有所應,職工有所困、工會有所幫,職工有所求、工會有所爲。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國際發展環境正在經歷着深刻變化,發展和諧勞動關係、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也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工會組織如何適應新形勢,滿足職工多樣化的法律服務需求,真正把維權服務送到職工身邊去,讓他們在工會接地氣有溫度更貼心的維權服務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陰新橋“夜門診”的做法,爲我們提供了堅持問題導向、服務職工爲本的實踐樣本,對於做好當下的維權服務工作,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啓示意義。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羣衆,期待這樣的職工法律服務“夜門診”,多些,再多一些。

□何應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