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孫天琦:產業、企業、財政風險均可能演化爲金融風險,必須準確研判、避免開錯藥方

“近兩年,金融業風險正從內生風險向外生風險轉變。”11月18日,在銀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指出,當前部分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增長乏力疊加疫情衝擊影響;一些企業盲目擴張、資金鍊緊張,甚至惡意“逃廢債”,“逃廢債”的企業不僅涉及民營企業,也包括地方國有企業;有的地區政府隱性債務負擔重,財政緊張疊加債務約束,直接或間接利用銀行貸款彌補財政缺口。上述產業風險、企業風險、財政風險等均可能演化爲金融風險。爲此,必須準確研判金融風險形成原因,避免開錯藥方。

孫天琦指出,近年出險的少數幾個典型銀行,政治影響、社會影響和輿論影響極其惡劣,嚴重惡化地方金融生態環境。銀行出險易引發“骨牌效應”,存量金融風險還需持續重視。

他認爲,經過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金融風險主要特徵已發生明顯變化。攻堅戰以前,金融風險較多源於金融機構自身違法違規經營,金融脫實向虛,自我循環。明天 系、華信系、安邦系違規控制並掏空金融機構,包商銀行、錦州銀行暴露了公司治理失效、內部人控制、監管不力、“貓鼠一家”、內外勾結、違法犯罪、金融腐敗等問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三年攻堅戰,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勢頭得到遏制,金融脫實向虛、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371.26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336萬億元,佔金融業機構資產90.5%。央行評級在8-10級的高風險機構422家,資產僅佔銀行業1.36%。

此外,2021年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我國銀行業整體抗衝擊能力較強。資產規模最大的30家大中型銀行整體有較強的抵禦經濟下行衝擊的能力,在輕度、中度、重度情景下,2021年-2023年內,整體資本充足率由2020年末的15.28%,最低分別降至13.60%、13.35%、13.01%,均高於10.5%的監管要求。

另外,我國大型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率在國際上表現較好。從資產質量看,我國大型銀行介於歐、美之間,好於歐美整體水平;從撥備水平看,我國主要商業銀行風險抵禦能力較強。美國G-SIBs整體撥備覆蓋率245.7%,歐洲G-SIBs整體撥備覆蓋率67.6%,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撥備覆蓋率分別爲225.33%和208.41%;從經營效率看,過去10年,美國G-SIBs的資產利潤率(ROA)在0.62%-1.14%之間,歐洲G-SIBs在0.10%-0.36%之間,中國主要銀行在0.81%-1.22%之間。2021年6月末,美國、歐洲、中國大型銀行ROA(資產收益率)分別爲1.07%、0.29%、0.86%,盈利能力保持穩定。

談及促進銀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議,孫天琦強調,一是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公司治理相統一,強化董事會和監事會履職運作,建立科學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嚴肅對大股東侵佔、內部人控制、失職瀆職等問題追責問責;三是資產業務迴歸本源,優化資產結構,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四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做好數據治理和隱私保護,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提高核心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