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18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就《規劃》制定的主要背景、編寫框架、內容、特點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解讀。

  古遺址、古墓葬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我國文物的重要類型。國家文物局連續制定實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持續指導各地開展大遺址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文化傳承等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線、一圈”爲核心、以150處大遺址爲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評定公佈了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運河、絲綢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規劃》包括正文和附件兩部分。正文涵蓋發展形勢、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附件爲“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規劃》立足大遺址保護利用現狀和主要問題,提出堅持國家屬性、考古支撐、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等基本原則,《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考覈指標:如建設20處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基礎信息採集、出版20—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進一步實現60—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新增10—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

  大遺址保護利用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模式,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重大創新。《規劃》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下的專項規劃,爲確保“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高質量推進、各項任務圓滿完成,提供了規劃保障。(總檯央視記者 田雲華)

原標題: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專項規劃 聚焦大遺址保護利用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