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大會於1989年宣佈11月20日爲“非洲工業化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聯合國在全世界舉辦活動,以提高人們對非洲工業化的重要性以及非洲大陸所面臨挑戰的認識。今年“非洲工業化日”的主題是——非洲工業化:重振實現包容與可持續的工業化和經濟多樣化的承諾。

記者實地探訪:烏干達探索工業化之路

在“非洲工業化日”到來的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記者探訪了位於烏干達邊境城市姆巴萊的中國-烏干達姆巴萊工業園,實地瞭解烏干達如何探索工業化之路。

早上8時30分,28歲的烏干達女孩艾莎準時來到位於她家附近的工業園,開始一天的工作。學習管理專業的她,在這個工業園工作了3年。她學習了很多商務談判、項目管理的經驗,對於現在的“白領”生活十分滿意。

她告訴記者,烏干達青年的就業率非常低,即使是大學生也會面臨剛畢業就失業的情況。而她不用到首都坎帕拉就能找到工作,獲得不錯的薪資和管理經驗。和記者交流的過程中,這名年輕的烏干達女孩並不拘謹,從容自信。她說,感謝烏干達政府在這裏引進了工業園,她和5000名烏干達人都得到了就業機會,園區在新冠疫情期間能保持正常運轉,他們的生計得到了保障。

除了解決更多的就業,這家園區還和中國天津的職業學院合作,共同建設烏干達魯班工坊。待疫情好轉後,烏干達的青年人可在這裏恢復參加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加工等實操培訓課程。據中烏姆巴萊工業園總經理王文通介紹說,設立魯班工坊的主要目的是向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將在中國向烏干達技術轉移和爲當地創造就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烏干達政府大力推進改革,將工業化確定爲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通過政府投資和吸引外資等多種方式,建立工業產業合作園區。園區生產的產品,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等各項政策支持。記者採訪的這家工業園由中國企業投資建設,目前已經入駐了冶金建材、生活用品、服裝紡織等行業,未來還計劃吸引更多烏方亟待發展的產業。

烏干達貿易工業合作部國務部長戴維·巴哈蒂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工業化是烏干達走向繁榮的必經之路,之所以把工業化作爲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之一,是因爲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不實現工業化,國家就不可能有發展。

產業園區成爲中非投資合作的重要平臺

過去,很多來訪的非洲國家元首們都願意到中國的各類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去看看,也非常願意跟中國學習產業園區發展的經驗。現在,非洲的不少國家都制定了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也出臺了相應的法規和政策,中國企業在非建設的工業園區和經貿合作區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而且業務範圍日趨多元。

據商務部的介紹,這些園區業務涵蓋了資源利用、商貿物流、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製造、家用電器、農業生產等多個領域。比如,埃及的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已經形成了石油裝備、高低壓電器、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機械製造五大產業佈局,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入駐,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埃塞俄比亞的東方工業園引入了中國工業園區開發和運營的理念,提供清關物流和“一站式”等服務,入駐企業涉及紡織、建材、汽車、食品加工、醫療等;尼日利亞萊基自貿區以商貿物流爲先導,以加工製造爲基礎,以金融、休閒旅遊等城市服務業爲配套,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

中國積極參與非洲國家工業化進程

商務部介紹說,現在諸如埃及、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衆多非洲國家希望通過借鑑中國的發展經驗,加快本國工業化進程,中國不斷加大對非投資力度,積極參與到非洲一些國家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一些工業領域的投資合作項目正在爲這些國家增加稅收、增加就業、改善工業結構,延伸“非洲製造”的增值鏈。

商務部還表示,中國將同非洲國家一道繼續在經驗分享、政策協調、基礎設施配套、招商管理等方面,共同支持在非經營合作區建設,進一步增強合作區“磁石效應”,爲非洲工業化“築巢引鳳”,打造中非產業產能合作新高地。(總檯記者 馬培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