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戶外廣告缺乏安全認證,成爲懸在頭頂上的“定時炸彈”;門店招牌只用膠水粘住,“飛來橫禍”不時降臨;戶外廣告招牌長期處於無主狀態,“殭屍招牌”隱患突出……近年來,部分城市戶外廣告招牌安全事故頻發,廣告招牌設置亂象已成爲城市公共安全頑疾。如何破解亂象、守護好人們“頭頂上的安全”,考驗着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作爲城市開展商業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廣告招牌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一定程度上代表城市的“臉面”,也見證着商業繁榮。然而一旦設置不當或者管理不善,就容易危及過往行人安全,給市民羣衆人身財產造成威脅。近年來,因爲廣告牌脫落造成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比如今年5月6日,山西太原一塊從6樓掉落的戶外廣告牌砸中一臺正在行駛的車輛,駕駛員頭部受傷,經搶救無效死亡;再如2018年8月,上海南京東路一商店招牌脫落,造成3死6傷。類似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也提醒着廣告牌存在的安全隱患,免於“飛來橫禍”必須下更大氣力。

廣告牌爲何成爲安全隱患?背後原因並不複雜,說到底是管理缺位、責任失位。從屬性看,廣告牌一般懸掛於建築物高處,量大面廣,日曬雨淋,自然會產生鏽蝕和損耗,特別是大風天氣,隱藏着脫落風險。能不能及時排查風險、消除隱患是關鍵。現實中,廣告牌在安裝設置上缺乏統一標準,審批備案制度並非強制,導致安全監管部門缺乏排查風險隱患的抓手;有的地方雖然規定了戶外廣告每年應當進行安全監測,並將監測結果告知城市管理部門,但執行過程缺乏強制力,只能依靠市場主體自覺。與此同時,不少店鋪停業後,店主們往往不會自覺處理招牌,在店鋪轉租成功前,這些遺留下來的無主招牌缺乏管理和維護,逐漸淪爲“殭屍招牌”。

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底線,日常做不到“萬無一失”,關鍵時刻便會“一失萬無”。近年來,各地在整治廣告招牌亂象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不少精力。比如,南昌市從2017年到2020年,拆除各類違規廣告招牌數量多達6萬多塊;再如,近期隨着低溫大風天氣增多,各地也在加緊排查轄區廣告牌情況、督促做好加固整改工作。然而要看到,相比較數量衆多的廣告牌、暗藏其中的風險隱患,管理人員的專業性水平和人手畢竟有限,單靠上街巡查和肉眼判斷,難以做到完全覆蓋、有效治理;靠集中專項整治,指標而不治本,一旦出事難以補救。將關口前移,推動廣告牌的監管從事中事後的修修補補,轉爲事前預防的未雨綢繆,是消除安全隱患的治本之策,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題中應有之意。

制度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在廣告招牌管理上也需要靠制度劃定紅線、構築安全底線。今年9月1日起,《北京市戶外廣告設施、牌匾標識和標語宣傳品設置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確了設施設置前需進行安全影響評估,防止出現戶外廣告牌匾標識傷人毀物等安全事故。各地類似管理條例的出臺,邁出了制度約束的重要一步,接下來有必要在制度執行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廣告招牌設置主體、監管部門的責任,嚴格廣告招牌的審批備案,建立起更有約束力的規範標準,將廣告招牌的設置、規範、檢測、監管、預警等納入全流程管理。另一方面要補齊漏洞,探索推廣大數據智能化監管,加強審批、城管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暢通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安全隱患上報渠道,及時排查風險。

人民城市爲人民。作爲城市管理者,尤須把風險隱患排除在前面,把管理水平提升上去,無論是守護“頭頂上的安全”,還是消除電動車上樓的風險,或是加強窨井蓋設施的日常巡查及養護管理,都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下足繡花功夫。作爲城市中的一分子,我們也要從自身做起,提高安全意識、參與城市共建共享。惟其如此,才能在齊抓共管中織牢織密城市安全的防護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