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當地時間11月24日下午,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召開聯合新聞發佈會,宣佈已經就聯合組閣正式達成協議。三黨將全力確保在未來的10天之內通過各自黨代會投票通過該協議,從而正式組建新一任德國聯邦政府內閣。

香港《南華早報》注意到,共同組建政府後,綠黨和自民黨中一些在涉華議題和外交政策上言辭強硬的人將擔任關鍵內閣職位。而在聯盟協議的文本中,更是十多次提及中國,還首次提到了涉臺、涉港、涉疆的中國問題,有專家認爲,這是德國有史以來涉華部分措辭最強硬的一份聯盟協議,三黨欲加重在對華關係上“競爭”和“對抗”的分量。

針對這一協議內容,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少華則並不感到意外。他分析認爲,相比默克爾政府低調務實處理中德關係,三黨聯合執政的德國新政府或將轉變對華政策的基調,加重意識形態色彩,但鑑於中國的重要性和影響中德關係的結構性因素不會改變,兩國關係會“穩中有變”,不會“徹底把船掀翻”。同時,德國新政府也勢必會影響歐盟政策,即便新總理朔爾茨也有如默克爾一般強大的意願推動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但阻力依舊重重。

今年9月,在德國舉行的聯邦議院(議會下院)選舉中,社民黨獲得25.7%的選票,排名第一;默克爾所屬的聯盟黨得票率24.1%,排名第二;綠黨和自民黨得票率分別爲14.8%和11.5%,排名第三和第四。

選舉結果出爐後,社民黨和聯盟黨都希望與綠黨和自民黨結成聯盟,從而在聯邦議院佔據組閣所需的過半數議席。經過一系列磋商,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攜手”,上月正式啓動組閣談判。由於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代表色分別爲紅色、綠色和黃色,它們被稱爲“紅綠燈”組合。

參與談判的三黨人士數日前重申,他們的目標是在12月6日開始的那一週推選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朔爾茨出任新總理。

對於德國三黨組閣協議的內容,嚴少華告訴觀察者網,他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在此前的德國政府組閣協議中也曾提過中國,新政府顯然對中國議題十分重視,繼承了默克爾時期把中國作爲優先事項的做法。

然而,在對華政策的基調上,以往默克爾政府奉行“以貿促變”的政策,重視經貿合作,在“人權”和“價值觀”問題上相對低調和務實,而在如今三黨聯合執政,綠黨和自民黨加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綠黨,這一政黨尤其注重所謂“人權”和“價值觀”等領域的話題,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的意識形態色彩也更加濃厚。

日前,有社民黨外交政策人士表示,德國外交及對華政策不會一夜之間改變,即使改變也會“循序漸進”,嚴少華對此觀點表示認同,認爲中德關係會“穩中有變”,原因就在於中國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不會改變,影響中德關係的結構性因素也不會馬上改變,雖然綠黨和自民黨對華態度相對強硬,但同樣需要中國的合作。綠黨長期關注環保和氣候領域的問題,自民黨則在商界耕耘頗深,這些全球性議題和經貿合作始終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他們對當前中德關係有不滿,但不會徹底把船掀翻。”嚴少華用了這一比喻指出,相比於前任默克爾政府,新一屆德國政府未來的對華政策不會在戰略上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是會在戰術上,或者說在某些特定議題上發生變化。

嚴少華補充稱,德國作爲歐盟中的核心國家,其政策變化的一舉一動肯定也會影響歐盟,特別是在經貿領域。對於德國經貿界而言,過去中國是一個擁有巨大機遇的廣闊市場,而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中國還是他們的機遇和市場,但也認爲依賴中國會有風險,試圖在合作的同時減少這種依賴性和風險性,增加自主性和韌性。

因此,德國和歐盟在經貿領域會越發趨於保守。德國新政府中的社民黨和綠黨特別強調勞工權利和環保標準等議題,中德經貿關係被政治化的可能性增加。德國和歐盟也可能強化各種“經貿工具”,比如拋出針對供應鏈和所謂“反經濟脅迫”的相關法案。

嚴少華還談到了中歐投資協定,他表示,去年底默克爾可謂是“力排衆議”促成了該協定如期完成談判,但隨着她的離任和新政府的上臺執政,即使新總理朔爾茨有同樣強大的意願推動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它也需要在德國國內和歐盟層面克服更大的阻力。

除了達成聯盟協議,目前德國新內閣也已現雛形。據路透社等外媒報道,除總理府外,社民黨將執掌內政部、國防部、衛生部、勞動與社會事務部等;綠黨主席哈貝克(Robert Habeck)將擔任副總理兼新設立的氣候和經濟事務部部長,另一位黨主席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將出任外交部長;自民黨主席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將出任財政部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