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求职、就业确实需要基本的“门槛”,需要一定的“资格证明”,如以某种证书来证明其能力、水平,那么,入职之后,经过多年磨砺,对那些没有证书却具备真实高超技能的人才,是否能够不拘一格地破格晋升,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呢?窃以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

在经济发展、企业创新亟需各种人才的今天,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张正式的学历、证书,几乎成为求职、晋升的必备“硬件”。尽管舆论一再呼吁,不应该把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却也难——没有学历、证书,如何证明一个人的才学、水平和能力?

重庆市教育部门为此做了积极探索,通过建设“学分银行”及服务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相互融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突破职教体制机制壁垒,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11月24日《工人日报》)

所谓“学分银行”,就是把包括学生、职工在内的各种社会人员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成果折合为学分,像存钱一样储蓄起来,当学分累计达到一定标准时,就能兑换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和非学历证书,这样就打通了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其他各类学分的认证渠道,不仅使学习者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得到认证和转化,成为求职的“敲门砖”,而且通过大数据技术,加深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使“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落实。

据报道,作为重庆“学分银行”管理中心,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探索,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全球地区和国家资格框架清单第二卷:国家和地区案例》。可见,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因为,它至少为接受非学历教育者提供了求职、就业的另一条通道。

不过,它仍有局限性——“只有招聘者认可了,‘学分银行’的能力认证才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通行证。”换言之,如果用工单位不认可,即使有了“学分银行”的认证,求职依然困难,况且,这也只能在重庆试行。说到底,这种模式仍没有完全跳出“以学历为准”的窠臼——转换学分依然是为了换取相应的学历(学力)证明或者“资格”。

那么,有没有可能完全摆脱学历要求,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我们知道,历史上,我国有许多大师级的学者并没有文凭,甚至没有一张正式的毕业证书,但却没有因此影响他们的学术地位,许多高学历者依然尊他们为师。因为他们确有真才实学,确实令人钦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企业里的七级工、八级工同样没有学历、没有文凭,但他们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能,乃至独门诀窍,因此成为“工匠级”的人物,备受尊崇。在这个意义上,才可谓真正落实了“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如果说,求职、就业确实需要基本的“门槛”,需要一定的“资格证明”,如以某种证书来证明其能力、水平,那么,入职之后,经过多年磨砺,对那些没有证书却具备真实高超技能的人才,是否能够不拘一格地破格晋升,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呢?窃以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只有打破这个框框,“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才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才能有利于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张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