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資事堂

近三年,私募巨頭機構成爲A股“新生力量”,但扮演角色衆說紛紜。

以高智商“玩家”衆多的量化陣營爲例,雖然新腦瓜、新品牌越來越多。但超額收益率似乎總是難以伴隨管理規模同步擴張、

這使得階段性“封盤”成爲大型機構的常見選擇。

如果“封盤”反而激發更多資金洶湧申購,該如何是好?

頭部機構們日前搞出了“新花頭”。

01

被動應對還是主動出擊?

千億私募幻方量化日前連續發出兩份公告:

先是宣佈全線暫停旗下產品線的募資,亦包括現有客戶的追加投資;之後又宣佈免除所有已發行人民幣基金的贖回費用,並稱此舉降低投資者調整基金配置的成本。

幻方量化採取的策略,之前並沒有出現過。

關於這家機構採取的這些措施,業內衆說紛紜。

有些意見認爲,這是私募龍頭機構的“負責任”行爲,讓投資者的退出成本更低。

但也有人猜測,背後是否有其他持有人或渠道的推動?

畢竟,對於基金管理人而言,在市場相對平靜的檔口,十天之內做出兩次募資政策調整,頗爲反常

02

超額收益“進入深秋”

量化巨頭降低贖回門檻的做法,某種程度與今年以來,量化策略收益逐漸面臨挑戰有關。

資事堂此前曾經撰文,截至前三個季度,幻方年內代表產品(指數增強策略)在百億量化機構居於後排。

據私募排排網,截至11月19日,幻方的中證500代表產品年內超額收益爲9.39%。絕對收益22%以上,與其他量化龍頭機構相比有些尷尬。

03

收費比較可觀

而且,上述超額數字是費前收益水平,即還未扣除申購費、管理費、超額業績提成的收益數字。

由於私募機構收費較高,剔除費率後,相關產品的絕對收益會明顯下降。

打個比方:如果投資者去年12月31日買入該產品,持有至今年11月19日,減去認購費(1.00%)、管理費(年費率爲1.5%,實際費用約1.25%)、超額提成比例(約1.9%),投資者真正拿到手的超額收益爲5.2%左右。

上述費後收益水平與公募利率債基金年內收益相當。(以某公募7-10年國開債指數型產品爲例。)

回顧過去三年,幻方在2018-2020年中證500策略超額收益依次爲25%、33%、55%,今年是過去四年最低的一年。

04

一場利潤率的追逐

值得提出的是,其他大型量化機構,也有超額收益縮水的現象。

這表明幻方現象並非個案。

某家千億規模量化管理人今年初也曾講述了這個場景,以及應對之策。

當時,該位負責人表示:收益率不佳和規模有關,所以希望(規模)收縮一點,如果規模收的回來,收益率會恢復得會快一點。如果基金贖回比例達到30%,恢復速度會變更快一點。

可見,在策略失靈的情況下,投資者贖回則變相對私募管理人是“壓力釋放”。

此外,另一個重要方法是擴充投資範圍和策略,但後者同樣難以一朝而成。

這可能導致,在私募收益率的競爭下,“消化規模”還是成爲一種私募戰略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