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致鴻 

目前,保險行業及上市保險公司2021年1-10月原保險保費收入數據相繼出爐。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總計39053億元,同比下降1.4%。其中,財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632億元,同比下降4.14%;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9421億元,同比下降0.47%。

10月車險原保費收入正增長

進一步看,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7654億元,同比下降1.59%。其中,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0944億元,同比下降2.11%;意外險原保險保費收入512億元,同比下降7.75%;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6199億元,同比增長0.75%。

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1399億元,同比下降0.93%。其中,在車險方面,機動車輛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6255億元,同比下降8.38%。值得一提的是,車險方面,綜改期滿一年後車均保費下滑的一次性基數影響消除,行業車險恢復增長,其中大型保險公司得益於較強的渠道掌控能力和賠付控費能力預計保費增長優於行業。2020年10月單月,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633億元,同比增長2.26%,實現正增長。

在非車險方面,企業財產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69億元,同比增長5.87%;家庭財產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85億元,同比增長8.97%;工程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30億元,同比增長4.84%;責任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875億元,同比增長14.68%;保證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439億元,同比下降28.15%;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879億元,同比增長19.27%;健康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237億元,同比增長22.6%;意外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530億元,同比增長18.04%。

此前在“第十六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保險論壇”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祕書長商敬國在演講中表示:“行業的發展要向外看,不能內卷,外部和行業發展緊密相關,數字化、ESG這些時代的主旋律未來要與行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我們要做好準備,雖然轉型期很痛苦,相信中國保險業還會迎來黃金時代。”

衆惠財產相互保險社董事長李靜表示,在經歷快速發展週期後,我國保險行業已進入瓶頸期,代理人隊伍銳減、經營盈利困難、馬太效應明顯等,對中小保險公司生存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練好“基本功”。

目前,保險行業都在加速轉型、提升。例如,11月19日,中國人保舉行科技創新發佈會,展現其科技創新取得的新成果;11月20日,太保壽險舉辦“長航合夥人”全球招募計劃發佈會,通過多維度賦能,深化營銷隊伍向高素質、高質量、高產能方向轉型。

供需錯配是增長困境主因

從上市保險公司看,2021年1-10月,中國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5748億元,同比增長1.57%;平安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3919.99億元,同比下降3.63%;太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918.37億元,同比下降0.92%;新華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473.78億元,同比增長1.53%;人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837.96億元,同比下降2.41%。

上市保險公司壽險保費繼續承壓,其中10月單月保費增速延續承壓。2021年10月單月,上市保險公司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爲:中國人保同比增長56.3%、新華保險同比增長0.2%、中國人壽同比下降4.0%、中國太保同比下降6.2%、中國平安同比下降6.4%。

2021年1-10月,人保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3728.23億元,同比增長0.67%;平安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205.74億元,同比下降8.35%;太保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285.39億元,同比增長2.82%。

上市保險公司財險保費負增長收窄,其中10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爲:人保財險同比增長3.3%、太保產險同比增長1.8%、平安產險同比增長0.3%,市場預計車險保費環比改善而非車保費環比下降趨勢延續。

展望2020年,國泰君安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爲,壽險行業供需錯配已獲行業共識,基於客戶需求的轉型在路上:客戶認知加速提升引發的供需錯配是導致本輪行業增長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當前已獲行業共識,主流保險公司啓動基於客戶需求的全面轉型。本輪轉型將改變保險原先基於渠道影響力的商業模式,核心滿足客戶醫養康寧等服務需求,匹配滿足需求的保險+服務,並打造能夠匹配產品供給和客戶需求的渠道。當前行業正值轉型陣痛期,預計2021年全年及2022年開門紅業績均承壓;短期人均產能提升不足以彌補人力下滑。

財險綜改首年行業保費盈利承壓,大型保險公司優勢初顯:車險綜改後,四大定價因素變化導致行業車均保費明顯下降,保費充足度不足將導致行業綜合成本率承壓。頭部保險公司承保盈利顯著優於行業,主要兩大原因:歷史上對案件進展評估更爲審慎,準備金計提較爲充分,利好提升盈利穩定性;大型保險公司得益於規模效應壓縮固定成本以及較強的渠道掌控力壓縮可變成本,推動整體費用率水平壓降好於行業。

受疫情“長尾效應”衝擊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時間,銀保監會出臺的一系列新規新政亦將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例如,10月13日,銀保監會印發了《意外傷害保險業務監管辦法》;10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10月22日,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另據公開信息,銀保監會已向各保險公司下發《人身保險銷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對開展人身保險銷售活動的保險機構及保險銷售人員相關行爲進行規範;等等。

對此,申萬宏源保險行業分析師葛玉翔認爲,保險行業屬於典型受疫情“長尾效應”衝擊較大的行業,後疫情時代監管持續加大監管力度,從監管思路探析看,主要思路仍是防風險,鼓勵保險公司甩掉包袱輕裝上陣,並強調對個人消費者的保護。近年來“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防範風險”等關鍵詞成爲監管政策文件出臺的原因之一。

他以互聯網人身保險新規爲例稱,此前銀保監會也曾對互聯網存款嚴監管的背景是規模快速增長,部分中小機構推出的收益高、門檻低的互聯網存款產品增加了潛在風險。從產品端的監管趨勢看,監管要求嚴格程度爲:一年期及以下產品

從資本市場角度觀察,葛玉翔表示,2021年11月以來,保險板塊表現仍相對低迷,一方面,10月板塊反彈的核心因素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再次跌破前期低點,各地疫情散發和海外變異毒株使得2022年宏觀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11月以來監管政策有進一步收緊的趨勢,比如《人身保險銷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或將進一步重塑行業產品與渠道的競爭格局。不過,相對較低的機構持倉已經讓保險股股價對各類嚴監管措施出現“免疫”跡象。期待行業通過刀刃向內的自我改革實現涅槃重生,通過經營效率的改善在以客戶爲中心的視角下優化供給側,實現價值再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