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陽夫婦捕殺野豬判刑 案件背後的人與野豬博弈

在今年5月至7月,因自家農田被毀而獵殺野豬的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夫婦吳某、胡某,分別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一年。記者採訪當地林業部門、村民及相關專家得知,野豬給村民們帶來了損害,政府層面在逐步推進規範捕獵野豬的計劃,而要着眼於人與野生動物的長期和諧相處,需要不斷探索野生動物就地保護的新思路、新策略,最終形成野生動物分佈區社區經濟與野生動物保護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林業部門:野豬需規範獵捕 當地政府負責補償

南陽市林業局一位王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吳某夫婦在私自捕獵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違法使用捕獵工具,“像電網,不僅能把野豬電死,也威脅了其他動物甚至人類的生命安全。而且,對於被捕殺野豬,不應該賣,也不應該喫,應該進行無害化處理,比如採取消毒深埋的方式。所以我們認爲,即使野豬氾濫,也一定要規範捕獵,禁止使用違法捕獵工具。”

該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南陽市多個縣區已經在展開計劃捕獵野豬的行動,對於野豬糟蹋莊稼甚至對人身構成傷害的情況,可以向當地政府申請賠償,“根據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

據南陽市林業局官方網站在7月28日刊登的數據:全市受野豬危害的鄉鎮達到37個,受災農田面積達20509畝,經濟損失達2285萬元。自2016年以來,全市野豬致害事件發生數量、危害農田面積及經濟損失等主要指標均呈逐年增長趨勢,野豬氾濫成災已成爲危害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

記者發現,在今年7月,南陽市林業局在官方網站上稱:爲有效應對野豬氾濫給人民羣衆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市林業局建議,一是在保證野豬種羣資源平衡的前提下,針對成災區域,有計劃、分步驟地對致害野豬進行獵捕;二是將野豬獵捕處置權限下放至縣級人民政府,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轄區內成災野豬進行科學獵捕;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自身防護意識,避免出現野豬傷人事件。

11月22日,國家林草局在基於有代表提出的“關於應對野豬危害加大中央資金轉移支付力度的建議”回覆文中稱: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自然資源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國家重點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爲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由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支出責任;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爲地方財政事權,由地方承擔支出責任。財政部與林草局修訂完善的《林業改革發展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納入支持範圍,並測算安排資金予以支持。鑑於野豬屬於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方政府應承擔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的主體責任。

村民:野豬亟須獵捕 莊稼需要保護

野豬重要,還是人重要?淅川縣倉房鎮清泉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年來,野豬氾濫成災,村民們苦不堪言,莊稼被糟蹋掉,“莊稼還沒長成,就被野豬喫了。村裏父老鄉親們,種莊稼多辛苦,一年到頭,種的山貨、玉米,直接被野豬喫了,一年到頭的辛苦全白費了。老百姓都恨不得將野豬攆出去。”

有村民說,平時在山路上開車的時候,見到野豬,都不敢繼續再往前走,“有時候,村裏幹活的婦女,在路上看到渾身毛刺刺的野豬,都嚇得直哭。野豬氾濫成災,已經威脅到了人的生存,這時候,如果過度保護野豬,村民生存的位置,不就沒了嘛。”

一位曾經在村委會擔任負責人的村民告訴記者,村裏以前有700多人,現在剩下600多人,耕地1000多畝,而且住在村裏的人,大多是上歲數的,只要野豬一衝過來,腿腳不靈便的,躲都躲不了。“要說哪位村民用電網抓野豬,可能也是沒辦法。農民只會種地,沒野豬勁兒大,又不會打獵,不得已用了這種辦法。”該村民說。

專家:社區經濟與野生動物保護相促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防控野豬危害綜合試點專家組成員、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教授張明海表示,野豬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野豬不是瀕危物種,也沒有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因此,在一些野豬氾濫成災的地區,可以在有關部門的統籌下,予以有計劃、有步驟的適當狩獵。

“一方面,野豬是森林生態系統的一個關鍵點,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野豬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比方說,野豬是家豬的祖先,有改良家豬品種的作用。所以,對於野豬,不能過度捕獵。”張明海說,但另一方面,區域內的野豬數量過大,一旦威脅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安全,就應該進行適當捕獵,使其種羣數量調節到一個生態-經濟閾值,這樣既是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也是兼顧羣衆利益,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還有專家表示,對於居住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附近的村民們來說,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野生動物的數量程度,“如果忽視野生動物分佈區居民的利益,那麼,居民們和野生動物的衝突,就會層出不窮。要推進野生動物的保護,就必須將居民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形成野生動物分佈區社區經濟與野生動物保護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或許是當前野生動物保護的發展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