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現代超聲心動圖之父”王新房逝世,曾率先發現胎心超聲反射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12月1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衆平臺獲悉,我國超聲心動圖學奠基人、國際著名超聲醫學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超聲醫學科創始人王新房,因病於2021年11月30日17時05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公開資料顯示,王新房1934年9月出生於河南洛陽孟津縣,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畢業於武漢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留校在武漢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內科工作,1961年和王加恩等人一起創立協和醫院超聲科。先後任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超聲科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至1991年任超聲科主任,1985年至2009年任同濟醫科大學心研所副所長,2001年至2006年爲協和醫院特聘教授。

“王新房教授全心全意獻身於我國超聲醫學事業,是我國超聲心動圖學奠基人、學界泰斗、國際著名超聲醫學專家。他始終立足學科前沿,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據華中科技大學介紹,王新房1961年報道世界最大樣本的肝膿腫超聲研究,將國內肝膿腫診斷正確率提高到90%以上,1963年在國際率先發現胎心超聲反射,並發表有關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的最早文獻。1963年至1964年製成能和心電圖、心音圖同步顯示的M型超聲心動圖儀,首次闡明二尖瓣曲線上各波產生機理、二尖瓣狹窄時曲線的改變以及開瓣音的形成原因,與當時國際上的同類研究相比,處於領先地位。1978年在國際上首創雙氧水聲學造影法,並先後在國內率先開展彩色多普勒(1985)、雙平面經食管超聲心動圖(1990年)、薄殼型三維超聲成像 (1992)、動態三維超聲心動圖 (1995)、彩色三維多普勒成像(1999)、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2002)和立體三維超聲心動圖(2008)研究,均具國際先進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介紹稱,王新房曾冒着生命危險,拿自己做了“雙氧水心臟聲學造影法”的第一例人體臨牀實驗。此外,王新房先後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4次獲得國家部委、省各級獎勵。1979年,王新房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當時的衛生部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世界超聲醫學生物聯合會和美國超聲醫學會同年稱讚王新房爲“超聲醫學歷史先驅者”。2011年,國際心血管超聲協會授予王新房業內最高榮譽——“現代超聲心動圖之父”的稱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