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教控股淨利潤翻番,民辦高教上市公司迎來行業東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錢奕昀 報道

《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和《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兩份文件,吹響了職業教育春天的號角。後者提出,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這給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公司帶來了機遇。

近日,民辦高教龍頭中教控股(0839.HK)交出了年度成績單,並將其業績歸納爲“穩中向好”。

2021財年(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82億元,同比增長37.5%;年內利潤14.72億元,同比增長107.2%。對此,國泰君安和中信證券研報給出了“業績超預期”的評價。

中教控股的業績大幅增長主要來源於高等職業教育板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集團三大業務分部中的高等職業教育分部收入由2020財年的17.44億元增至2021財年的27.60億元,增幅高達58.2%。

外號“三本之王”的中教控股,旗下擁有14所學校、近28萬名學生,約是清華大學的5.3倍、北京大學的6倍,是中國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上市高等及中等職業教育集團。2021/2022學年,統招新生人數同比增長34%,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以中教控股爲代表的民辦高教上市公司,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行業東風。

加速併購進行外延擴張

中教控股在年報中表示,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受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在校學生人數及學費的內生增長,以及新增一所學校(即海口經濟學院,於2020年9月成爲本集團的並表附屬實體)所帶動。

2020年9月,中教控股收購了海口經濟學院。此次收購爲中教控股帶來了4.3萬名在校學生(2021年8月數據),此次收購同樣是中教控股上市以來的外延擴張縮影。

成立於1989年的中教控股,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涉足民辦教育行業的集團之一。上市前擁有江西科技學院(曾名藍天職業學院)、廣東白雲學院和白雲技師學院三所學校。

2016年,我國在校生超過3.5萬的民辦高教集團只有5家,而全國民辦高等教育院校,則有超過700所。

2017年的一紙文書改寫了民辦高教集團的命運。當年9月修訂生效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提出對民辦學校實施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允許營利性民辦學校上市,實質性開放了社會資本進入教育。

當年,包括中教控股在內的三家民辦高教集團赴港上市。併購,成爲它們快速擴張的法寶。尤其在2018年,教育部正式啓動獨立學院的“合併轉設”工作後,教育集團抓住這一契機實現外延式擴張。中教控股分別於2018年、2019年、2020年收購4所、3所、2所學校。

截至2021年8月31日,中教控股的學校網絡已包括位於中國的11所學校以及一所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獲認可高等教育學府、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美國及英國雙學位頒授大學。

收購爲中教控股帶來的不僅是生源的擴張,還有學費的增長。2021年中報顯示,海口經濟學院通過開設行業學院,學費由2019/2020學年的最高4.98萬元漲至2020/2021學年的最高9.99萬元,翻了一倍。

體現在賬面上的,除增長率不斷刷新的營業收入外,還有逐年攀升的毛利率。過去8年間,中教控股的毛利率從2014年的50.3%,一路上升至2021年的59.1%。

今年的新政加大了對民辦職業高等教育的利好。9月1日實施的新《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未提及對民辦高校的兼收併購、協議控制的限制,也未提及在高等教育階段營利性與非營利的劃分。這意味着未來民辦高教在併購重組乃至上市過程中受到更少的限制。

通過獨立學院轉設進入“一本”

今年7月,中教控股還完成了一項“大手筆”收購——花費約24.5億元收購成都錦城學院。這是迄今爲止國內規模最大的民辦高校併購項目。

資料顯示,成都錦城學院成立於2005年,作爲一所與985大學共同舉辦的獨立學院,在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應用大學(民辦院校)Top100榜的近期排名中,位列中國民辦獨立學院中第一。其2020年高考本科文科、本科理科、專科文科及專科理科的錄取分數線在四川省獨立學院中排名第一,且該學校部分專業於“一本”招生中招收學生。

這意味着,通過這筆收購,中教控股成了首個擁有“一本”招生資格的高教上市公司。

中教控股收購成都錦城學院的這筆生意,背後還和獨立學院轉設的政策有關。

獨立學院,興起於高校擴招時代。其由公辦高校與企業或個人聯合辦學,通常民間力量出資蓋樓,體制內院校負責日常教學管理。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至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

獨立學院轉設的核心工作是與母體高校“脫鉤”。在它們未“脫鉤”時,每年都需向母校上交合作費用,而“脫鉤”時,獨立學院或社會合作方一般向母體高校支付一筆“分手費”。

2020至2021學年,中教控股完成了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山東泉城學院及重慶外語外事學院的三所獨立學院的轉設。三所院校每年向母體高校上交的費用分別是當年學費的18%、8%、20%。

2021財年,三所院校向母體高校支付的合作費用爲7020萬元,而獨立學院轉設的一次性及其他當期費用2.60億元,差不多是4年的合作費用。獨立學院轉設爲全民辦高等教育學校後或獨立學院之前錄取的在校學生全部畢業後,有關合作成本將不再存在。

中教控股在2019/2020年報中表示,獨立學院轉設預期將會帶動利潤率增加。

獨立學院轉設爲中教控股帶來了招生的紅利。2021年9月,三所學校已全部作爲民辦普通本科高校進行招生,並在招生指標數和錄取數上均創下了歷史新高。2021/2022學年,三所學校新生入學人數較轉設前增長平均超過50%。

以教育爲本纔是真“利好”

憑藉行業東風和亮眼的業績報告,多家券商給予了中教控股“買入”評級。東吳證券認爲,高教和職教的風險已經完全消除,行業估值有望修復,同時高教類公司本身在近3至5年也處於內生增長+外延併購的黃金髮展窗口期,成長確定性高。

然而,站在職業教育的風口,中教控股是否有點“飄”了?《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前腳剛出爐,它後腳就發公告,“本集團於中國所有學校中提供的教育業務,均受到該政策鼓勵”。

儘管被看好,但不可忽視的是,教育和資本之間存在的深層矛盾。

如果資本過度逐利,可能出現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問題。一些學生選擇高等教育,在意的並不是質量,而是獲得一張文憑。“這就會出現有的民辦學校過度逐利,不重視師資建設、課程建設等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

在熊丙奇看來,政策對職業教育的“利好”,不是資本通過舉辦職業教育賺錢,而是要舉辦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爲產業升級換代培養生力軍。

此外,雖然現有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允許民辦高校、職業教育上市,但資本進入民辦高校和職業教育領域後仍會面臨監管。

“是認真做教育,還是做生意?如果以產業化思路做生意,不重視教育質量,那國家就有可能調整監管措施。”熊丙奇表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上市後的民辦高教公司爲追求資產保值,難免會遇到和教育原則矛盾的地方,這時可能會出現資本逐利性帶來的資金流風險。“短期來看,通過股市融資能夠推動民辦教育階段性擴張,長期來看,需要保持對資本市場的謹慎。”儲朝暉建議。

熊丙奇認爲,上市公司舉辦職業院校,並不天然地就會利用企業資源,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要舉辦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必須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並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

(作者:錢奕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