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卻又精美的裝飾,百年後依然散發着迷人的光澤。在頤和園博物館的外國文物廳,兩架製造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鋼琴,在衆多文物中異常搶眼。

一件比較高大,是美國製的;一件相對小一點、精巧一點的,是德國制的,是德國羅切爾公司製作的,這公司在當時的德國應該是很有名的一個品牌。這種鋼琴是供皇室使用的,而它又是怎麼到的頤和園呢?

在慈禧女官德齡的記錄中,曾提到慈禧非常喜歡聽鋼琴演奏。因爲年少時曾隨父在日本和法國生活多年,德齡精通多國語言和西方禮儀,17歲時隨父回京,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如果用今天的一個字來形容德齡,那就是“潮”。

在清宮裏,她還擔任光緒的英文老師,也教他彈鋼琴。在德齡的記錄中曾提到,光緒後來面對鋼琴樂譜可以熟練到上手即彈的程度。而如今,這架鋼琴中的一些神祕印記,也似乎驗證了這一說法。

打開鋼琴,琴鍵上還有貼的這種工尺譜。頤和園文物科科長隗麗佳表示,她們之前也研究過這一內容,就是說工尺譜到底是否能指引我們瞭解德齡所說的,光緒學過鋼琴。而這些工尺譜肯定是便於人們記譜的一種記譜法。至於光緒是否用這樣的記音方式來記錄鋼琴的譜法,現在還不好說。

打開鋼琴蓋後能看到,裏面還有英文“漢堡”的字樣,說明當時這架鋼琴是在德國漢堡製造的。這一個個歷史的印記,讓我們在面對這些文物的時候,思緒萬千,彷彿又回到了百年前的頤和園,感受這座皇家園林曾經的輝煌。

在外國文物廳,記者還看到了一張老照片。其實這張照片在瓷器廳也出現過,不過現在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慈禧手扶的這個小架子。這個原物就在這兒,名字準確地說叫做“銅架嵌大理石花幾”,它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

通過照片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慈禧對西洋生活已逐漸開始接受。像這件花幾,就具有濃郁的歐洲裝飾風格,也許是覺得大理石表面太涼,慈禧倚靠時還墊上了一塊罩布。

有一種猜測說,當時的頤和園已經有了電話。這個茶几的高度,擱花、擱賞瓶一類都顯得略微高了些,所以有人大膽猜測,它可能是擱電話的。

此外,從照片中,還能探尋到另外一個重要信息。目測一下倚靠着花幾的慈禧,大致可以猜出她的身高。這件花幾高有107釐米,也就是1米多高,慈禧一般都穿花盆底兒的鞋,鞋底兒比較厚,像這種元寶底兒的鞋就是6到8釐米的高度,馬蹄兒底兒的是6到15釐米。把這個高度去掉,大體就是慈禧的身高了,估計超不過1米6。

從1902年以後,外務部按照慈禧的懿旨,置辦洋式桌椅等,擺放於頤和園各殿內。頤和園現藏外國傢俱有各式方几、花幾、扶手椅、棋桌、掛屏等,它們也是晚清皇家園林殿堂陳設的重要擺件。如今在頤和園博物館,共展出了100多件外國文物,除了當時各國使臣的進獻,還有官方採辦,以及王公大臣爲慈禧和光緒搜尋的萬壽賀禮。

比較精美的有這種玻璃器皿,鐘錶,來自日本的七寶燒工藝的賞瓶,一些來自法國和德國的賞盤,以及一些有實用功能的日用品,像肥皂盒、香水瓶等等。就拿西洋鐘錶來說,當時在頤和園的樂壽堂內,就陳設了不少,由此可見慈禧對西洋藝術品的喜愛。

樂壽堂始建於乾隆時期,早期是兩層建築,是乾隆專門爲其母親修建的休憩場所。被英法聯軍焚燬後,到光緒重建時,改爲了單層建築,也是慈禧在頤和園內的寢宮。

慈禧身邊的太監寫過這樣的回憶記述,說慈禧在樂壽堂寢宮內,丈許高的穿衣鏡和鐘錶是非常多的。慈禧是非常偏愛這樣的鐘表,因爲能夠產生嘀嘀嗒嗒的聲音,好似能產生助眠的作用。

不僅有鐘錶,樂壽堂內甚至還存放有頤和園裏的第三架鋼琴。遊客在樂壽堂外,也能清楚地看到大廳上方至今仍然懸掛着的西洋吊燈。這些外國文物體現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和工藝的先進成果,也反映了晚清典型的宮廷風尚。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當時慈禧不僅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頤和園的功能也逐漸演變成紫禁城之外政治和外交的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