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午餐會》 徵信時代 個人隱私需保護

來源:國際金融報

原標題:各國加大力度保護隱私!當數據不再唾手可得,企業如何破局?

近年來,隨着大數據應用的日益廣泛,大規模用戶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各國針對數據隱私保護陸續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如美國加州的《消費者隱私法》和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這無疑令企業在收集並使用客戶信息時遭遇諸多阻礙。

今年4月,蘋果推出了新的隱私政策,每當用戶打開手機上的應用程序時,系統將強制性地詢問用戶是否同意“被跟蹤”。

移動應用分析提供商Flurry表示,美國用戶在遇到隱私提示時選擇“跟蹤”的幾率僅爲18%。

改變數據收集模式

客戶數據不僅有助於在線廣告的定位,還可以讓品牌進行精準的個性化營銷。對亞馬遜臉書、谷歌等科技巨頭來說,數據就是源源不斷的黃油麪包。而蘋果的舉動,無疑在行業內設立了一個標杆,恐迫使其他企業跟進。對於品牌方來說,現在斥巨資在臉書、谷歌等平臺上進行營銷已經變成了一件不確定的事情。

對此,臉書抨擊道,蘋果的舉措不但殃及其他公司,還影響了蘋果自己的銷售增長。

但並非所有的科技巨頭都拒絕改變。

曾在多國遭遇反壟斷調查的谷歌表示,爲了保護用戶的隱私,該公司計劃將在2023年底,在其瀏覽器“Chrome”中直接去除掉cookie插件。

所謂cookie,是安插在瀏覽器中的插件,其中包含有關手機用戶的在線行爲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完全復刻出用戶所有的行爲習慣:平時訪問什麼購物軟件?通常會購買什麼產品?消費行爲是怎樣?掌握這些信息的人,就如同掌握了財富密碼。

谷歌廣告隱私和信任產品管理總監大衛·特姆金(David Temkin)表示,失去了數據的加持,廣告和營銷部門現在亟需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與客戶建立更牢固的關係”,這在隱私至上的世界裏變得更爲重要了。

(3個月前,聊天軟件whats app被歐盟罰款2.67億美元。根據GDPR,歐盟的數據保護機構可以對公司處以最高2000萬歐元的罰款。自GDPR於2018年5月生效以來,歐盟已經發出了800多份罰款。今年夏天,亞馬遜因爲cookie的不當使用被罰7.46億歐元。)

一些企業正積極開拓了新的策略,考慮說服用戶主動交出數據。這些舉措聽上去比從前複雜許多,人力成本也更加高昂,例如實施一系列的忠誠度計劃、抽獎活動、時事通訊、測驗、民意調查和二維碼……

聚焦於牛油果產品的營銷公司Avocados From Mexico就是“探索者”的一員。該公司目前鼓勵客戶提交訂單收據,作爲回報,客戶可以獲得以牛油果爲主題的運動服裝。該公司還舉辦社交活動,在來賓進入大門的時候,需要掃描二維碼,輸入他們的姓名、生日、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等信息。

該公司營銷副總裁Ivonne Kinser表示,隱私數據法案出臺之後,同行們爭先恐後地開展了新的嘗試,但建立詳細的客戶檔案成本非常高,因爲它需要複雜的技術知識,營銷公司一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和Avocados From Mexico一樣,啤酒品牌Miller High Life在今年夏天舉辦線上比賽。幾場活動下來,該品牌收到了近4萬人的註冊信息,包括電子郵件、生日和電話號碼等。這家啤酒製造商總部位於美國的密爾沃基,目前擁有超過100萬客戶資料,到2025年,這一數字有望擴張到至少1300萬。

Miller High Life母公司Molson Coors Beverage Co。表示,隨着越來越多的用戶的拒絕被應用程序跟蹤,該公司今年進行了300多項數據收集工作,包括在全國各地的酒吧舉行的抽獎和競賽,收集來的信息目的只爲一個:營銷。

“你可能認爲這是一件壞事。比如,我們試圖獲取人們的信息,但實際上,人們分享這些信息不會產生壞處,因爲他們也能從中受益。”該公司副總裁索菲亞·科魯奇說。

部分行業延續既有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旅遊和酒店業在收集數據方面處於有利地位,因爲這些行業可以直接與消費者打交道。

餐飲連鎖店Chili‘s Grill&Bar擁有大約900萬活躍的忠誠會員,其記錄了大約50種不同的信息,包括用餐者訂購食物的消費習慣等,而其餘5000萬非活躍忠誠度會員客戶的購買記錄也可用於廣告定位。

幾年前,百事可樂公司開始重視自主的數據收集能力,到目前爲止,該公司已經擁有大約7500萬條客戶記錄,並期待在兩年之內翻一番。

全球媒體和商業能力高級副總裁Shyam Venugopal表示,在北美市場,百事自有的數據庫爲其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的營銷成本。

在2020年,迪克體育用品(Dick‘s Sporting Goods)新增了850萬忠誠用戶,目前已擁有超過2000萬忠誠會員。其會員檔案最多可包含325個數據點和特徵,包括會員的購買行爲、是否有孩子、他們在意的商品、一年在該品牌上的花費等。

相比之下,製造業公司獲取數據的難度非常大,因爲很多公司並不直接與消費者打交道。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公司的營銷人員仍然要花費巨資在臉書、谷歌這樣的數據平臺上進行廣告投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