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程度加深,上海上班、外地安家的“鐘擺族”羣體日益壯大。而愈發便捷的交通網絡,令他們的跨省通勤半徑越來越大。

“近3年來,上海市域與周邊城市跨城通勤的整體規模上升,通勤蘇州、嘉興等城市總人數7.66萬以上”,近日發佈的《2021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報告》公衆版顯示,以跨城通勤爲表徵的城際聯繫愈發緊密,長三角一體化程度不斷加強。

從地級市層面看,上海市域的流入、流出通勤的入出比爲1.98,上海中心城區的入出比更達到5.10。

區縣層面,上海市各區的跨城流入通勤者普遍多於跨城流出通勤者。其中,上海市域流入通勤者的主要工作地爲嘉定區、青浦區和閔行區,市域流出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爲青浦區、嘉定區和金山區。

“同城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第一階段,而通勤一體化正是同城化的標誌。”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安徽省社科院城鄉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孔令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數據看,上海與蘇州、嘉興等周邊城市的同城化水平迅速提升。”

根據報告,在上海周邊地級市中,蘇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區跨城通勤者的最主要居住地,其與上海市域、上海中心城區的入出比分別爲2.16、6.13。

“不論是地理臨近性還是歷史淵源,蘇州與上海的密切度一直超過其他城市。”孔令剛說,“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白天去上海上班,晚上回蘇州已是常態。”

“當然,對滬蘇兩地來說,同城化發展不僅是這些。從一體化發展趨勢來看,或者說更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都市圈成員之間通過合理的城市定位和產業分工,實現資源和人口分佈的合理化。”孔令剛進一步指出,“比如,上海作爲國際性消費中心城市,可以從國際品牌率先進入等引領長三角區域消費時尚和潮流。其他成員城市可發揮各自優勢,在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上各揚所長。”

“如何基於差異化定位和差異化分工,各揚所長、各美其美,實現職住平衡,也是都市圈成員城市管理者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孔令剛說。

在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教授朱軍看來,目前長三角一體化的建設,更多是基於國家頂層設計的推進,但各城市自發的一體化經濟行爲偏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地方之間的GDP競爭有關,“舉例而言,由於各地考覈都以行政區劃爲主,因爲具有外溢效應的項目通常都不放在各地區的邊界”。

“就交通層面而言,目前,相鄰地級市之間的地鐵還未能實現相互連通,市際通行依賴班車和火車,‘最後一公里’耗時很長,大大降低了通勤效率。”朱軍說,未來,相鄰城市之間首先應實現地鐵與地鐵、地鐵與火車之間的聯通,以及公交卡在各城市間的通用,這或是長三角一體化自發的先行之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