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2年中國經濟暢想: 宏觀調控+結構性改革齊發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冠疫情的衝擊已持續兩年,2022年即將來臨,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擾動將逐漸平復。2021年,中國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外壓力均會加大,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對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提出了更大挑戰和更高訴求。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明瞭明年經濟工作的大方向。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寥寥數語蘊含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訣”。多位受訪的分析人士認爲,未來一段時間宏觀政策將向穩增長方向適度發力,以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同時,明年結構性改革將重點圍繞推動自主技術創新、增強產業鏈安全、擴大內需和高水平開放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出臺具體措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安全墊:跨週期調節

護航穩增長

疫情暴發已近兩年,中國經濟表現可謂一枝獨秀。然而,隨着2022年全球經濟逐漸走出疫情陰霾,海外經濟加速修復,進入新的一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着內外部的壓力。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爲,展望2022年,國內外經濟的“差序格局”愈發凸顯。海外經濟仍處於從疫情走向復甦的關鍵階段,其開放經濟的節奏、經濟復甦的節奏、政策正常化的節奏,均可能顯著提速。這將使海外對中國的外溢效應產生新變化,中國“以我爲主”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定力面臨新考驗,也孕育新機遇。

“預計2022年財政政策發力和產業政策調整將是重點,而貨幣政策作爲配合,全面寬鬆的空間不大。在跨週期調節的頂層設計下,在體制機制改革紅利的繼續釋放中,預計中國經濟可以實現全年5.3%左右的實際增速。”鍾正生稱。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爲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的兩大抓手,明年要“穩健有效”,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提升效能和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

巨豐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由於明年穩增長壓力增加,財政政策發力或提升。貨幣政策方面,在總體穩健的前提下或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引導實體經濟平均融資利率下行,應對通脹。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預計,財政政策要在明年穩增長中取得實際效果,其中就包括適度加快預算內投資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投資進度,基建投資在明年上半年有望明顯提速;同時,明年財政政策將在支持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能方面推出新的政策組合,明年上半年財政整體支出力度會明顯增強。下一步貨幣政策邊際向寬是大方向,明年上半年還可能延續降準,必要時也有可能小幅下調政策利率。

推進器:結構性改革

助力新發展格局

如果說貨幣財政政策的跨週期調節是防範經濟滑出合理區間的“安全墊”,結構性改革政策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推進器”。王青認爲,按照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政策部署,明年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四項主要內容:一是推動自主技術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二是增強產業鏈安全;三是擴大內需;四是高水平開放。預計明年結構性政策會在上述四方面做出有針對性的部署安排。

“短期宏觀政策調節主要是依靠財政和貨幣政策,但中期結構性改革政策也會同步推進,尤其是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受阻之下,對於供應鏈恢復和穩定的政策明年可能會重點突出。”郭一鳴稱。

巨豐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振鑫還對記者表示,明年的結構政策預計將針對特定產業、特定區域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控和支持。例如,針對製造業的結構政策首先會聚焦一些重點產業,比如新能源產業鏈、芯片產業鏈等戰略新興產業,其次會採取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包括結構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比如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等。

在擴大內需方面,朱振鑫認爲,促進消費內需短期最有效的是直接補貼,既可以像新能源汽車那樣補貼產品端,也可以直接給消費者發消費券,但這種政策的持續性不強。長期看關鍵是提高居民的消費意願,包括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優質、更廉價的商品刺激消費,提升包括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內的居民收入,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輕居民消費負擔等。

此外,新發展理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開放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未來中國發展更需要高水平開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深化區域合作將是明年高水平開放重中之重。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近日就撰文指出,將積極推進商籤高標準協定,繼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之後,中國又相繼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按照有關程序,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