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默克爾時代”畫上句號!朔爾茨當選德國總理 ,英媒總結新政府“五大挑戰”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 重】“社民黨人朔爾茨接替默克爾成爲德國總理。”8日,在德國聯邦議院進行投票後,德國新總理人選正式出爐,長達16年的“默克爾時代”由此畫上句號。接下來,執政三黨組成的紅黃綠“交通燈”聯合政府將帶領德國進入一個新時代。此前一天,三黨在“敢於繼續進取”的標誌下,正式簽署聯合組閣協議。然而,從嚴酷的新冠肺炎疫情,到艱難的經濟復甦,再到烏克蘭危機下的大國地緣政治關係,都考驗着新政府及其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有分析稱,如何與俄羅斯打交道甚至可能讓新執政聯盟剛開始的蜜月期蒙上陰影。德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走向更是一大看點。此前執政聯盟的綠黨和自民黨領導人發出不少對華強硬的聲音,但觀察人士認爲,儘管中德直接的摩擦有可能增多,合作關係仍將是主流。

“史無前例的政治體驗”

當地時間8日上午,朔爾茨正式當選德國總理。在聯邦議院舉行的總理選舉投票中,朔爾茨獲得395票,得票數高於當選所需票數,反對票數爲303票。接着,朔爾茨在總統府接受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委任,政府權力從默克爾移交給朔爾茨。當天,朔爾茨帶領新內閣在聯邦議院宣誓就職。

朔爾茨是繼勃蘭特、施密特和施羅德之後的第四位社民黨籍總理,也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九任總理。朔爾茨的內閣包括17名部長,其中8人是女性。

現年63歲的朔爾茨出生在下薩克森州小城奧斯納布呂克,成長於漢堡,父母在紡織廠工作。朔爾茨高中時加入社民黨,18歲成爲社民黨青年組織的一名核心人物,1998年首次當選聯邦議院議員,2002年躋身社民黨領導層,2007年在默克爾的首屆內閣中擔任勞工部長。2011年,朔爾茨領導社民黨在漢堡州議會選舉中獲勝,併成爲漢堡市長,擔任該職位直至2018年。此後至今,他擔任副總理兼財長。

值得一提的是,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交通燈”聯盟共有416個席位。社民黨議會黨團領袖羅爾夫·米策尼奇此前表示,部分成員因病無法參加選舉。該黨副主席後來說,在總理選舉中持不同意見的人可能不是來自社民黨,而是來自自民黨和綠黨。

有評論稱,德國新政府堪稱史無前例的政治體驗,執政聯盟集結了不太可能的合作伙伴,是這三個政黨首次在國家層級展開合作。英國《經濟學人》寫道,默克爾離開後,德國民衆應該能從朔爾茨那裏找到安慰,值得信賴是與他共事的人共同的印象之一。但處理聯盟內部的衝突可能會使朔爾茨著名的政治調解技巧承受壓力,如何管理由三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將考驗他的耐心和說服力。

“五大挑戰”考驗新政府

“德國新上任的中左翼領導人繼承了前任的長期挑戰,並面臨着一系列短期危機,這些危機可能會使他實現這個國家及其經濟現代化的計劃複雜化。”《華爾街日報》8日評論道。前一天,執政三黨主要成員簽署了一份長達177頁的聯合執政協議,對新政府成立後如何加速綠色轉型及推動德國現代化進程等作出安排。

英國《金融時報》總結了朔爾茨政府面臨的“五大挑戰”:第四波疫情;步履蹣跚的經濟;如何在實現氣候變化目標的同時保證國家電力供應;烏克蘭問題上如何應對提供天然氣的俄羅斯;投資與債務平衡問題。

8日,德國報告自2月以來最高的單日新冠死亡病例——527例,新增確診病例69601例。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稱,面對疫情,新總理選擇誰擔任衛生部長,外界議論紛紛,朔爾茨最終選了流行病學家勞特巴赫,後者主張強制接種新冠疫苗。文章稱,在一個約三成人口未接種疫苗的國家,勞特巴赫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選擇他也意味着潛在的政治後果。

與社民黨在9月以微弱優勢贏得選舉時相比,德國現在的經濟形勢要嚴峻得多。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工廠訂單的降幅遠高於分析師的預期,通脹創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高。此外,新政府打算投入數十億美元來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和基礎設施升級,但支持投資的綠黨和支持財政廉潔的自民黨之間的爭吵註定繞不開。

朔爾茨7日稱,他將在外交政策方面保持連續性,新政府希望延續德國建設強大歐盟的努力,同時強化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以及北約內部的合作關係。根據總理府的最新聲明,朔爾茨將於本週五訪問巴黎,隨後前往布魯塞爾會晤歐盟領導人,他還將與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舉行會談。

在週二的美俄元首視頻會晤結束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稱,“北溪-2”天然氣管道是西方對莫斯科施壓的籌碼。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官員已告訴國會議員,他們與德國就一旦俄“入侵”烏克蘭就關閉該管道達成一致。但朔爾茨7日被問及此問題時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儘管他表示“烏克蘭受到威脅是不可接受的”。有分析稱,德俄密切的能源關係將讓朔爾茨面臨壓力,新執政聯盟的蜜月期也可能因內部在如何懲罰俄羅斯問題上的分歧而蒙上陰影。

對華政策的變與不變

朔爾茨當選總理後,歐盟及法國、中國、俄羅斯的領導人向他表示祝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朔爾茨時指出,中德兩國互爲全方位戰略伙伴,多年來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辦成許多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以及世界的大事。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中德加強溝通和合作,共同支持全球抗疫,推動經濟復甦,展現了大國責任和擔當。“我高度重視中德關係發展,願同你一道努力,以明年兩國慶祝建交50週年爲契機,鞏固並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中德關係邁上新臺階。”

柏林中國問題學者比科爾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新政府的聯盟協議12次提到中國,顯示出對中國的重視。協議中提到的對華政策關鍵詞在默克爾時期也提到過。總體來說,新政府對華政策將是默克爾時期的延續,關鍵在於是較爲務實的朔爾茨主導,還是由主張對華強硬的新外長貝爾伯克主導。比科爾曼認爲,最可能是兩者的平衡,未來新政府對中國的批評可能會多些,但合作仍是主流。

在7日的發佈會上,朔爾茨雖然對俄羅斯做出“強硬表態”,談及中國時卻“相對溫和”,並回避了是否跟隨美國作出官員不出席北京冬奧會的決定這一問題。“必須仔細權衡採取的所有措施,”朔爾茨說,盡一切努力確保國際共同合作很重要,德國政府將就如何應對中國“非常認真地在內部以及與歐洲和世界上的夥伴進行磋商”。

同一場合,來自綠黨和自民黨的領導人兼候任部長表示,新政府將“密切關注”與中國的合作,同時展現德國對“人權問題”的“承諾”。另一名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此前就表示要“強硬”對待中國,她於週一表示,在氣候變化、抗擊流行病等全球問題上需要與中國合作,但“當我們審視我們時代的核心經濟問題以及在其他領域的制度對手時,我們也是競爭對手”。

美國《外交學者》8日稱,德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意圖顯而易見,但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實施基於價值的外交政策的細節仍不清楚,貝爾伯克和朔爾茨都沒給出答案。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默克爾時期德中長達16年的經濟合作不能簡單地停止,因爲這對德國經濟是有害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