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于9月15日在京成功召开,引起广泛反响。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何理良女士作为斯诺的好友特意撰文表示祝贺,并详细介绍了与斯诺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95岁高龄的历史亲历者——何理良女士的讲述吧。

尊敬的各位朋友:

我谨以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的身份,简单介绍一下我丈夫黄华与斯诺的交往史,并在此祝贺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

可以说,黄华是同斯诺交往最久的中国革命同志之一。

早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前,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抓捕,黄华就同他的燕京大学同学及北平学联其他同志来到斯诺与海伦在北平的住所,盔甲厂胡同13号(现北京中安宾馆所在地),在那里,他们给宋庆龄写信,请她为北平学生指点斗争方式。十二月初,宋庆龄通过史沫特莱和斯诺转来答复,明确建议平津学生“行动起来”。这有力推动了“一二.九运动”的发生。

1936年6月中旬,黄华同志在《大公报》上看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决定去陕北参加红军,恰在此时,斯诺秘密地告诉黄华,中共中央已经同意他去陕北苏维埃地区参观采访,并问黄华是否愿意陪他去陕北,并给他当翻译。黄华觉得这真是喜从天降,立即高兴地答应了斯诺的要求,并直接向中共北平市委的黄敬同志汇报了同斯诺去陕北的计划,获得了同意。

黄华与斯诺到西安后,分头以不同方式向陕北出发。在西安他们还遇到了也要去陕北的马海德医生。斯诺和马海德都是经宋庆龄介绍赴陕北的。斯诺和马海德先期到达保安(现志丹县),黄华经过种种周折,随后也到了保安,在那里同斯诺见面后,斯诺告诉黄华,他已经几次采访过毛泽东主席,是吴亮平和陆定一帮助翻译的,他收获极大,纪录了好几本。在保安,斯诺采访过毛主席之后,又采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他们向斯诺畅谈了红军在长征中创下的大量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在苏区的工业区和兵工厂所在地,在红军的后勤基地,斯诺采访了工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了解了包括女工待遇等问题。关于农民和土地革命的问题也一一得到回答。8月下旬,斯诺在陕北的采访计划大体完成,将要去宁夏前线采访,黄华同斯诺向毛主席告别,斯诺提议给毛主席照一张相,看到毛主席头发比较乱,斯诺便摘下自己头上崭新的红军帽请毛主席戴上。这张照片成为斯诺最得意的作品,后来更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毛主席头戴红军帽的照片。离保安前,毛主席请斯诺先把他此前讲述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政策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要黄华译成中文即时送回保安,以便他核定。在去前线途中休息时,斯诺用打字机分三次打出笔记记录,黄华译成中文后就由红军通讯员送达保安交给了毛主席。

黄华同斯诺和马海德到达宁夏前线预旺堡之后,斯诺采访了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和徐海东、陈赓、张爱萍、杨成武、杨得志、肖华等许多红军干部和战士,参观了部队的训练和演习。

斯诺在陕北和宁夏采访的近百位红军高、中级干部,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感受和生动活泼的印象。他看到中国红军的领导人是知识丰富、举止文明、懂得革命理论和政策,善于组织领导和爱护人民群众的英才,完全不是蒋介石所咒骂的“土匪”。红军战士个个都是坚强、团结、守纪律和好学的工农子弟,是满怀革命抗日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年轻人。

九月七日,斯诺完成采访后要返回北平,在预旺堡与前敌委的同志及黄华和马海德道别。黄华和马海德准备跟着陈赓的红一师向甘肃南部进发,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将在陕甘边区会师。斯诺回到北平后立即发报道给英美各大报刊,宣传红军的事迹和主张,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有这样一支思想先进、作风优良、朝气蓬勃的抗日救国力量。这些报道成为当时最轰动的新闻。接着,他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把他在苏区的所见所闻打字成书,并首先在英国出版,书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出版后一个月内就再版五次。它震惊了世界。1938年,上海地下党员胡愈之、梅益等同志把斯诺的书译成中文,为规避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书名改为游记式的《西行漫记》。此书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广泛地秘密传阅,成为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和反击对中共污蔑的书。它让读者开阔视野,认识革命,引导人们追求光明。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读了这本书之后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六十年代的两次访华黄华因出任大使,没有参加接待工作。1960年斯诺在中国度过了五个月的时间,访问了14个省和16年城市,观察中国发生的变化。其后他写出了一本介绍新中国的书《大河彼岸》。他在此书开篇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巴斯卡尔的一段话:“有一种奇怪的法律,竟以河为界!一个人居然有权杀死我,仅仅因为我住在河的彼岸,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加可笑呢……”这是在讽刺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斯诺再次来华是1970年8月。周总理指示黄华和我陪同斯诺夫妇在北京和外地参观。在北京,参观了北大、清华、协和医院、二七机车厂等,在外地,去了延安、保安(志丹县)、沈阳、鞍山、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和武汉等地。特别是,十月一日,黄华陪同斯诺夫妇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在城楼中间,毛主席同斯诺夫妇一起站了约四十分钟。事后毛主席说,这是放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1971年2月,斯诺结束长达半年的访华回到瑞士。他的访华报道,最重要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同他的谈话,先后在意大利的《时代》杂志和美国的《生活》杂志上发表。4月,美国白宫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尼克松总统已经注意到斯诺文章传达的信息,他希望有一天能访问中国。后来斯诺患了胰腺癌,住进了医院。在医院他收到一封来自尼克松的信,信中说,对斯诺“长期杰出的生涯”表示敬佩,还说他将访问中国,如果斯诺能先期作为他的访华特使,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1972年1月,斯诺病重,马海德收到斯诺夫人写的求援信,中国即派由马海德率领的六人医疗小组赶赴瑞士。2月初,斯诺病危,周总理指示正在国外开会的黄华去看望斯诺,代毛主席和周总理问候斯诺。黄华到后,马海德对斯诺说,“你看谁来了?是黄华!” 虚弱的斯诺伸出双手,紧紧抓住黄华和马海德的手,用尽全身的气力说:“啊,咱们三个赤匪又凑到一起了。” 他们又想起了36年前那风雨同舟的时刻。

1972年2月15日,尼克松访华的前六天,斯诺与世长辞。毛主席、周总理和宋庆龄发了唁电。根据斯诺的遗言,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叶剑英元帅书写了碑文。

中国人民的挚友走了,我们永远怀念他!斯诺研讨会是我们纪念他的好形式。祝研讨会越办越好!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