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被曝拖欠員工工資,創始人深夜發文

文/楊俏

編輯/楊潔

12月8日晚間,有多名柔宇科技員工在社交媒體上爆料稱,11月底本應該是柔宇科技承諾爲員工補發10月份工資的日子,但是他們並未收到補發的薪資。

據媒體報道,由於11月底柔宇科技沒有如期補發薪資,其CEO劉自鴻爲此還召開了全員大會,和員工們溝通了目前公司的資金狀況。在會上他表示,目前公司融資正在進行,預計12月會有資金進入,將在今年12月底或者次年一月發放薪資,但仍有不確定性。

這家頭頂“柔性屏獨角獸”光環的企業,在去年年底還曾準備衝刺科創板IPO。2020年底,柔宇科技遞交了招股書,但在今年2月份卻撤回了上市申請。

一直以來,柔宇科技在市場上就備受爭議。一方面,它深受資本“寵愛”,累計獲得十多輪融資、是估值一度將近600億元的獨角獸;另一方面,它卻在科技創新能力、商業化變現能力上備受爭議,曾被外界冠以“騙子公司”、“PPT企業”之稱。到底是什麼讓柔宇科技飽受爭議,如今又是什麼讓它進入了“至暗時刻”?

陷入欠薪風波

柔宇員工曝出公司“欠薪”事件後,12月9日凌晨,柔宇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自鴻在朋友圈發佈了一篇文章:《馬斯克追憶破產邊緣:每天醒來,在夢中哭了一夜》。同時,他配文表示:“其實,誰都有過不容易。在人生至暗時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炭,唯一能做的是,堅持到底,永不言棄。”

這似乎也是“隱性”承認了,柔宇科技正面臨艱難的時刻。

12月9日,柔宇科技也正式對外回覆稱,對於拖欠工資的員工,公司後期除了補發外,還將給予額外的薪資補償或期權獎勵。

今年10月,在某社交平臺上,就有署名爲柔宇科技員工的用戶爆料稱,“9月份只發了40%的薪資,到了10月份,公司就開始正式拖欠全員薪資了”。該員工還表示,柔宇科技在美股上市失敗後,“期權說收回就收回了,沒有任何補償”,連年終獎也已經連續兩年時間發不出來了。

也有員工在社交媒體上透露,從今年5月份開始,柔宇科技已經連續拖欠了他8個月的工資了,該員工還表示,“近一年公司沒有生產東西了。”在人民網上,有網友留言稱,柔宇科技拖欠近千名員工工資,連“保潔、保安”的工資都沒能發出來,已拖欠了近半年。

事實上,柔宇科技的盈利難題早已曝出。

這家2012年成立的高科技公司曾在2020年1月曝出消息稱,計劃在美國上市,進行公開募股,籌集約10億美元資金。但是直到2020年6月,柔宇科技的赴美上市之旅仍遲遲沒有動靜。

2020年6月底,柔宇科技的市場主體從“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這被市場解讀爲,柔宇科技已經放棄在美上市的計劃,打算改道國內資本市場。之後,關於柔宇科技上市的消息不斷傳出,但公司從未正面回應過。

直到2020年12月底,柔宇科技披露了招股書,正式衝刺科創板。柔宇科技此次IPO擬募資144.39億元。按照這次IPO擬發行不超過1.2億股,柔宇科技估值達到578億元。

但在招股書中顯示,從2017年至去年上半年,柔宇科技分別實現營收6472.67萬元、1.09億元、2.26億元和1.16億元,3年時間內營收5億多元,虧損卻累計高達32億元。

但時隔2個月後,在2021年2月10日,柔宇科技衝刺科創板之路也被按下了“停止”鍵。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主動撤回IPO申請的前夕,1月3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了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名單,柔宇科技位列其中。

事後柔宇科技曾發佈公告表示,撤回IPO申請是因爲公司股東結構存在“直接層面三類股東”等情況。但這次IPO的失敗也讓外界對柔宇科技的質疑聲一度高漲。

頗有戲劇性的是,康美藥業案一審宣判後,“獨董”身份一時間成了燙手山芋,但在距離柔宇折戟科創板已經過去了10個月時間後,柔宇科技的獨立董事劉姝威卻於不久前在社交媒體上再次公開解釋其IPO失敗的原因,爲其“辯解”稱,公司掌握了國際領先且原創的柔性電子技術、研發能力較強;並就公司撤回上市申請的原因,認爲是目前我國解決包含三類股東的公司申請上市的問題還有待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

劉姝威還透露稱,柔宇科技目前已經與空中客車中國中車等企業合作研發,其中空中客車已經與柔宇科技簽署了商用交付計劃協議,未來四年柔宇科技將向空中客車提供約3億歐元柔性技術解決方案。

就在此次曝出欠薪事件的一個月前,柔宇科技還通過部分媒體宣佈,已經簽署了一筆總計6億元的大訂單,2022年開始陸續出貨,2年內完成訂單交付。但是,這筆訂單背後的客戶,柔宇科技並未透露。

柔宇科技的“獨角獸”光環

柔宇科技是有自己的“高光時刻”的。它在誕生之後,就一直帶着“斯坦福學霸創業”、“推出全球首臺商用可摺疊手機”等等耀眼的標籤。

根據公開資料,柔宇科技是由美國斯坦福的三名校友劉自鴻、魏鵬和餘曉軍在2012年創立的。其中劉自鴻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清華大學的學士、碩士,也是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特聘專家。

柔宇科技主要生產柔性電子產品,併爲客戶提供柔性電子解決方案,應用於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文娛傳媒、智能家居等領域。目前產品主要有全柔性顯示屏、全柔性傳感器、摺疊屏手機FlexPai、柔性智能手寫本RoWrite等。

在當年,柔宇押注的“摺疊屏”還是個前衛的賽道。因此,從一開始柔宇科技便受到了資本的青睞,獲得了深創投、松禾資本的數千萬元融資。公司成立次年,柔宇科技完成了數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

2014年8月,柔宇科技發佈了厚度僅爲0.01毫米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屏。柔宇科技稱,不同於三星、LG和國內主流OLED廠商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採用的“低溫多晶硅(LTPS)”技術,柔宇科技自主研發了一條全新的技術路線,並將其命名爲“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體系。據柔宇科技介紹,該技術不採用硅材料,可以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並提高全柔性屏的良品率。

2018年10月,柔宇科技發佈了摺疊屏手機FlexPai柔派,並宣佈於2019年一季度量產出貨。有意思的是,在2019年1月小米雙摺疊屏手機發布後,柔宇科技包括劉自鴻在內的多位高管還爲此公開懟小米“拿別人的概念炒作”,雙方一時陷入口水戰之中。

柔宇的技術光環,也由此吸引了更多資本的關注。在2020年5月,柔宇科技完成了光證中麗、順豐控股、中鐵大成投資的3億美元的F輪融資。天眼查APP顯示,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已經融資13輪,除了深創投、松禾資本外,包括IDG資本、中信資本等近40家明星機構也紛紛入局。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陳經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資本“押注”柔宇科技,也是看中了它提出的柔性屏新技術,所在的領域“有想象力”。

但是在他看來,在消費市場上,羣衆對柔性屏產品的接受度有多高,目前還非常不確定。而且他認爲,“這類產品並沒有太大的需求,更多的是噱頭”。

對於柔宇科技在資本市場上受到的熱捧,陳經感慨說:“是當初吹的太過了,成爲了新聞事件,弄得一堆風投去搶着投資。”

同時,在業界,柔宇科技也一直備受爭議。“PPT公司”、“下一個樂視”等爭議聲音一直圍繞在它身邊,從未消除。

柔宇的產品好賣嗎?

早在2015年左右,劉自鴻就曾勾勒過一個“柔性產品”帶來的新世界:柔性顯示帶來的改變,將覆蓋從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產品的設計和製造,甚至軟件和移動互聯網,“它最終會影響一個生態系統”。在柔宇科技提出的未來裏,從手機到電腦等產品,都是超薄並可以自由捲起的。

但柔宇的宣傳來勢洶洶,市場上卻遲遲沒有看到柔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目前爲止,柔宇一再推崇的“成本低、良品率高”的全柔性屏,並沒有在任何一家主流手機廠商的產品上得到大規模使用。柔宇對外宣傳的其他應用場景的合作客戶,如中興、空中客車、中國移動等,其合作產品在大衆市場上也幾乎難尋蹤跡。

因此,“太懂宣傳”的柔宇也在外界的印象中,從“創新者”成爲被質疑的“PPT公司”。

無法滿足其他廠商需求的柔宇科技,只好自己消化掉自家的獨家技術,推出摺疊屏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產品。

但儘管柔宇科技在摺疊屏手機問題上和小米“互噴”引來了不少關注的目光,業內當時也有人提出了質疑:柔宇作爲柔性屏提供商,爲什麼自己做起了手機?當時網絡上曾有聲音認爲,柔宇急着發佈手機,是其產品仍舊無法落地,必須趕在其他廠商前邊“給投資人一個交代”。但對於網上的質疑聲,柔宇在那時並沒有回應。

當時,也有媒體曾報道過,柔宇曾經找過華爲,但華爲並沒有採用柔宇的產品,是因爲它“在產能、良品率上都有一些問題,無法滿足需要”。

現在看來,柔宇科技的摺疊屏手機在電商渠道上銷售情況,可以用“慘淡”二字形容。

《財經天下》週刊發現,在柔宇科技的天貓旗艦店中,柔宇新一代摺疊屏手機的月銷量僅爲31件,包括其他的智能手寫本、無線藍牙耳機等也鮮有用戶購買。在京東的柔宇店鋪當中,對其產品的評價有近2000條左右,不少評論是在反映其產品的質量問題,如信號差、斷網、有花斑等等。

反觀華爲的摺疊屏手機的月銷量,在天貓店鋪中有300多人付款;三星的摺疊屏手機也有上百人付款。而柔宇科技的產品目前仍無法爲公司“輸血”。

曾有柔宇科技的員工對媒體透露,公司的柔性摺疊屏手機賣不出去,公司下達的文件“強制”每個部門每天更新購機名單,消化庫存。

柔宇科技推出的其他產品,如柔性屏時尚上衣、智能手寫本、Moon 3D移動影院、Royole-X智能移動影院等toC產品,也大多停留在了概念上,量產還無從談及。

產能與客戶的質疑

在招股書中,柔宇科技的產能也受到了質疑。

柔宇科技解釋公司累計高達32億元虧損的原因在於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銷售規模較小且新產品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招股書顯示,光是在研發上,柔宇科技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費用支出分別爲1.6億元、4.88億元、5.86億元和5.83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高達爲247.87%、447.88%、258.25%、502.01%。最近三年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高達308.17%。

但在產能上,2018年6月柔宇科技宣佈點亮投產的一期產線,每年設計產能爲280萬片約8英寸的全柔性顯示屏。但根據招股書,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全柔性顯示屏的設計產能才只有1.17萬、4.67萬和2.33萬張;同期內,小片的全柔性顯示屏的銷量分別爲2099片、5.27萬片、2.21萬片。

於是,高調的宣傳和實際的產能差距,也不禁讓市場生疑:“既然有技術,爲何沒有產品?”

面對市場的質疑,在2019年1月,柔宇曾提到“最近一季度簽約的客戶訂單已有40億元”。但是,卻始終未透露具體客戶名稱。在柔宇科技的招股書中,也未見這40億元訂單的蹤影。

在招股書中,柔宇科技表示,公司已積累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空中客車、Vertu、路易威登、瀘州老窖、東方演藝集團、格力電器等一批知名企業級客戶”。但在公司前五大客戶中,上述企業卻均不在其中。且在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第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僅爲846萬元。

由此看來,柔宇科技表述的部分主要企業級客戶,或許銷售金額並不算高。包括柔宇科技自己也曾表示,大客戶對於產能的規模保障有一定的要求,導致公司難以取得部分大客戶的認證。

柔宇科技與其客戶的關係,也有不少難以釐清之處。據清流工作室調查顯示,在2019年,有一位華南理工大學教師擔任法人的公司星享科技向柔宇科技採購了近3000萬元的產品,但招股書中也並未透露該產品的細則。

此外,深圳聯宇華電子有限公司是柔宇科技2017年和2018年的五大客戶之一,採購金額爲524.82萬元和655.27萬元。但其在2018年的採購額中有近500萬元的貨款未結清。2020年8月,柔宇科技旗下的深圳柔顯將其告上法庭,指出柔顯公司已應約向深圳聯宇華供應TP/LCD框貼組件、TP+LCD組件等貨物。但是,根據對外的宣傳,柔宇科技採用的是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 OLED,並不生產LCD組件。

無論市場對柔宇科技的質疑都是否成立,如今陷入欠薪風波的柔宇科技,都要面臨“缺錢”的重大考驗。

柔宇科技專注的柔性屏領域,並不是沒有市場。據機構CINNO Research數據預測,到2024年,全球摺疊智能手機對柔性OLED的需求量將達到3800萬片,年複合增長率約爲141%。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柔性電子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3049.4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爲144.71%。

但從誕生之初就被業界寄予厚望的柔宇科技,在資本的狂熱推動下,似乎陷入了“只談技術不談產品”的“怪圈”。如今,在陳經看來,其面臨的境遇也說明,“柔宇科技步子邁得太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