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週四表示,從中長期來看,部分地方債務壓力較大,超過了常規的警戒線。他建議將一部分地方債轉換成國債來降低風險。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測算,到2020年末,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接近26萬億元。天津、貴州、內蒙古、青海、遼寧、寧夏、雲南和福建等8個地區的債務率已超過100%的警戒線,其中天津的債務率高達153%,超出國際基金組織(IMF)提出的風險上限。

毛振華指出,近年來,隨着融資平臺監管趨嚴、融資渠道受限,弱區域、弱資質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有所暴露,部分債務負擔較重的融資平臺難以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對到期債務進行實質性展期、緩釋債務滾動壓力。

他援引公開數據稱,今1-9月,共發生16起非標產品違約,涉及31家城投平臺;共計7家融資平臺主體級別下調,23家融資平臺評級展望下調,涉及融資平臺行政層級主要集中於區縣級。

“把部分地方債變成國債,對原來的風險會是一個集中處理。地方債加到國債裏以後,債務成本會下降很多,利息會下降很多,社會風險會下降,對社會的衝擊便也會下降。”他說。

毛振華指出,由於我國中央集權的特殊體制,一個地方的政府債務風險有可能會引導和傳遞到其他的政府系統,或者在地方政府間跨區域傳遞,這一點值得注意。

此外,他表示,房地產領域信用風險加速釋放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風險。據中誠信國際估算,到2020年末包括居民按揭貸款在內的房地產相關貸款(包括地產開發貸、房產開發貸、居民按揭款和保障性開發貸)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或已超過50%,且房地產開發貸以3年爲主,當前仍處於償債高峯期。

“明年一季度中資房企美元債面臨集中到期,在自己資金已經很緊張的情況下償還這些債券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過去運行中實質上形成中資美元債市場的接續效應,借新還舊的循環。如果現在借不到新來還舊,那對房地產壓力很大。特別是國內房地產已經出現了價格向下的預期,老百姓不買房、少買房的觀望態度情況下,信用風險加速釋放。”他說。

毛振華稱,雖然我國經濟告別對房地產的依賴、轉換增長動力是可行、勢在必行的,但是扭轉這個局面需要時間,房地產長期累積的風險需要有節奏地出清,要做好跨週期安排,不能集中刺破房地產泡沫從而導致風險集中爆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