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道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12月6日發表題爲《歐洲的“古巴導彈危機”》的文章,作者爲挪威東南大學教授、《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雙月刊編輯格倫·迪森,全文摘編如下: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要求北約保證美國領導的這個軍事集團不會再繼續東擴。可是,華盛頓不出所料,以不切實際爲由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莫斯科認爲越來越多的鄰國成爲北約成員對俄構成生存威脅,也是故意挑釁;而多數西方國家則支持各國享有“主權權利”原則,可以加入它們願意加入的派別和團體。很多分析家認爲,這是歐洲安全的根本原則。但是,俄羅斯堅持認爲歐洲安全取決於限制擴大軍事聯盟及緩和歐洲安全架構的對立格局。這個爭執是烏克蘭問題陷入僵局的核心癥結。這些關於歐洲安全根本原則的對立觀點是力量對比不斷變化帶來的結果。

有利的安全架構基本原則是:國家加強自身安全的行爲不應發展到破壞其他國家安全的程度。

當年古巴行使主權與蘇聯結成軍事夥伴關係時,美國沒有捍衛選擇軍事夥伴關係的主權權利原則。相反,1962年,美國證明了它準備開啓一場核戰來阻止古巴行使主權部署蘇聯導彈。

減輕歐洲安全的“零和模式”,緩解安全困境,這是1989年終結冷戰的制勝戰略。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歐洲安全發生了根本變化。

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和蘇聯解體之後,北約成了歐洲的唯一軍事集團。華盛頓拒絕接受包容性歐洲安全架構,從而操控安全問題,因爲歐洲國家要麼留在這個美國領導的軍事聯盟內部以獲得安全保證,要麼待在聯盟之外,面臨不確定因素。

鑑於北約成了唯一選項,先前的安全事實遭到了譴責。歐洲安全的根本原則現在是:歐洲國家必須擁有選擇加入軍事集團的主權權利。換言之,它們有權留在這個集團內,無論別人怎麼看。

和平源於妥協以及對立軍事集團的剋制,但是北約重新自我定義爲一個“自由民主機構”,因而是“永恆的力量”。和平不再取決於妥協與剋制,而是取決於價值觀妥協,而接受對擴張主義的限制則被認爲等同於綏靖。俄羅斯對於零和集團政治的關切被斥爲“偏執”“零和思維”和“冷戰思維”。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則被視爲“拒絕民主價值觀”,顯示了俄羅斯的“擴張主義意圖”。

我們得知北約是一個“自由民主機構”,對任何人都不構成威脅,不搞零和政治,不可能有勢力範圍。“勢力範圍”這個術語是指吸收一國加入某個軍事集團的“專有勢力”。北約現在已完全改變了這個詞語的意思,“勢力範圍”現在專指俄羅斯限制鄰國加入北約的主權權利。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機智地概括了宣傳是如何徹底改變語言,制止不同意見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在北約霸權年代,入侵成了“人道主義干預”,政變成了“民主革命”,而顛覆政權成了“促進民主”,炮艦外交成了“航行自由”,酷刑成了“強化審訊技巧”,勢力範圍成了“一批治理有方的國家”,軍事集團擴張成了“歐洲一體化”,支配成了從“實力地位進行談判”,清除烏克蘭媒體和政治反對派成了“捍衛民主防止俄羅斯發動混合戰爭”,而俄羅斯要求北約保證不搞擴張主義則成了“侵犯民主與主權”。

比較強大的國家自然會支持消除限制的原則。如今,“單極時代”已經結束,世界正在向多極轉變。西方會接受恢復以限制軍事集團爲手段而爭取和平的原則嗎?如果俄羅斯重新向古巴部署核導彈,那麼似乎可以合理地假設:加入軍事聯盟的“主權權利”一詞將從美國的詞彙中消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