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同學”違規被點名!名氣大,就得責任大

火熱的“張同學”被盯上了,

他違規了——

消防提示:

插線板貼着膠布、插孔處被燒黑,

有起火和觸電雙重危險,

用煤炭取暖、喫炭火鍋時,

要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竈膛內已燒盡的麥草灰、木柴灰不要亂倒,

防止“死灰復燃”,

室外堆放的草垛要留有一定的防火間距。

交警提醒:

三輪車結構簡單,

一旦發生交通事故,

乘坐人往往會被甩出車外。

騎摩托車要佩戴頭盔,

頭盔是騎行者遇到危險時的最後一道防線。

看來滿屏的質樸、土味中,

既有“擊中”幾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有鄉村“煙火氣”,

也有很多安全上的“硬傷”,

“張同學”需要打上補丁,

推出情懷安全兼具的2.0版本。

藉助熱度來宣傳,

指出問題、防患於未然,

在火熱喧囂的氣氛中,

從安全維度進行冷靜解讀,

消防、交警的專業和負責值得點贊。

這絕不是一些人所謂的“故意挑刺”,

絕不是“沒出事故就是上綱上線,

出了事故就喊着嚴查追責”的亂作爲,

而是防範風險

和保障安全的應有之義、正當之舉。

這也是一種良性互動。

我們相信,

“張同學”本意並非想製造這些隱患,

但將不合規的地方加以改正,

可規避後續發展的一些風險。

消防、交通把安全宣傳融入網民生活中,

通過現實案例進行具體分析,

普及知識。

比單純地講理論、說法規

要生動、有效得多。

安全領域中有條海恩法則: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

必然有29起輕微事故

和300起未遂先兆

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消防、交警部門及時發聲勸導,

正是通過一個個千分之一的努力,

熄滅徵兆和苗頭,

提前預防,

防止進一步演化。

人有多紅,責任就有多大。

“張同學”現在的關注度頗高,

作爲公衆人物,

要充分考慮社會影響,

安全隱患要儘可能規避或加以標明,

主動把“安全生產”融入到內容創作中去,

起到良好的示範和提醒作用,

併爲自己帶來更多流量和更大正能量。

一個模式火了之後,

往往帶來跟風模仿,

更多人拍同款,

佈置懷舊場景,

逆向追求古樸、老舊的生活方式,

風險點也增多。

“張同學”作爲“第一個喫螃蟹”的人,

理應當好表率,

引領追風者注意安全宣導,

提高更多用戶的安全意識。

“張同學”的背景設定在農村,

在很多人看來,

這是一種懷舊的表演,

因爲現在很多村裏人住上新式樓房,

出門硬化路,

家裏有暖氣、空調,

視頻中的場景早已過時,

但也要看到各地農村發展水平、

生活習慣有差異,

某種程度上,

這也是一種真實的記錄,

在很多地方,燒竈火、

騎三輪車,依然存在着,

安全隱患也同時存在,

比如燻臘肉造成火災頻發、

燒炭火不通風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老舊電線問題等。

在安全防範方面,

多囑咐一句,

無論如何也不爲過。

微博熱議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