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權威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變與不變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前召開的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爲明年經濟工作定下基調並做出部署,釋放出多個重要信號。

與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今年會議提出應對“三重壓力”,用七大政策+五大認識來勾勒明年經濟工作重點。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會議在諸多方面都保持了不變的基調:房住不炒;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體現出繼續保持政策定力和連續性。

與此同時,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適當靠前”等表述方面都有新的變化。

變與不變之間,勾勒出一幅2022年我國經濟工作的奮進圖。

01

變化一

應對“三重壓力” 七大政策+五大認識勾勒明年經濟工作重點

在形勢判斷上,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在工作部署上,有別於去年的八項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用七大政策+五大認識來勾勒明年經濟工作重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羣:

“三重壓力”是對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對面臨的新的下行壓力的新的表述。這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所宏觀政策研究室主任馮煦明:

今年會議的一個亮點,是從七個方面系統性地闡釋了未來一段時期的政策體系。較爲完整地闡述了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主要方面,也表明我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走向成熟。與此同時,提出了五大認識問題。這五大問題,既具有長期重要性,也呈現出短期緊迫性。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

02

變化二

更加強調“穩”

相比去年會議,今年會議更加強調了“穩”的重要性,“穩”的信號更加強烈。與此同時,今年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政策發力“適當靠前”,更加強調“有效”和引導預期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

“穩字當頭”可見“穩”的重要性。政策要穩,要有利於經濟穩定。沒有穩,就不可能有“穩”中的“進”。“六保”“六穩”仍然特別重要。強調各地區各部門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宏觀經濟穩定的政策,就是要形成政策合力,強化系統思維,不能各做各的。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強調政策在引導預期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所宏觀政策研究室主任馮煦明:

近年來,穩中求進一直是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會議多次強調“穩”,目的在於進一步強調維護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我國的這項比較優勢。

03

變化三

財政政策更強調效能和精準 

要實施新的減稅降費

今年會議對財政政策的表述延續了“可持續”的要求,但更強調精準。同時提出“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

財政政策沒有大的變化,但在提法上有新意,說明具體落實中要有新的舉措。強調“效能”,“精準”“可持續”,說明更加註意政策的精準性,更加註意財政的可持續性。“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調支持市場主體,支持製造業及化解風險。“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是“穩”的需要。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恆:

財政政策側重提升效能、更加精準和可持續,收入端出臺新的減稅降費,支出端的強度和進度都要優於今年。“提升效能”反映當前財政緊平衡態勢仍存,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從“量”轉向“質”。“精準”反映財政政策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更好發揮結構性調節功能,服務國家戰略任務和大局穩定。

04

變化四

強調“跨週期”和“逆週期”有機結合

會議指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與一段時間以來僅強調“跨週期”宏觀調控政策不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再次被提及並強調。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曾用於疫情的快速傳播階段,主要是支持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在我國經濟社會有序恢復之後,逆週期調控政策便逐漸退出。會議重提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再次說明了明年經濟面臨的較大壓力和挑戰,同時也釋放了我國維護經濟平穩運行的信號。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

經濟發展是要着眼於中長期,但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又必須要引起重視。跨週期和逆週期調控相結合,也是體現了需要兼顧短期增長和中長期發展任務之間的平衡。

05

變化五

房地產納入結構政策

房地產政策納入結構政策,明確“房住不炒的同時,強調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提出“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土地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繼:

此次房地產行業在“結構政策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提及,意味着房地產行業調控將從“抑需求”轉向“穩供給”。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

會議明確“房住不炒”也明確將通過租購併舉的方式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未來以保障性租賃住房爲主的長租房體系將成爲現有住房體系的重要補充,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投資建設將爲2022年的“穩增長”做出有效貢獻,公積金和專項債將提供資金支持。

06

變化六

科技政策強調“紮實落地”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有望加快

相比去年會議,今年在科技創新領域,更強調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以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明確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此外,在集合全國科技院所、重大實驗室等科技創新主體資源的基礎上,更強調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的重要性。

國泰君安宏觀首席分析師董琦:

強調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預計體制機制改革和強化基礎研究將是兩大發力點。“科技-產業-金融”的新循環將煥發生機,專精特新“小巨人”迎來更好的機遇。一方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更進一步,政府職能有望轉變,企業作爲創新主體的地位愈發突出。另一方面,着眼於系統性“補短板”,《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將指明方向。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

會議圍繞科技體制改革和基礎研究制定部署中長期的規劃方案,更加突出解決一直以來困擾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集中全國科技院所、重大實驗室等科技創新主體資源,着重爲基礎研究、重大科技創新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生態。此外,更強調爲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健康的軟環境和科研氛圍,破除長期以來束縛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科技研發人員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07

變化七

社會政策單列

強調兜牢民生底線

相比去年會議,今年會議強調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繼續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落實“三孩”生育政策。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

作爲民生之本,就業問題備受重視,就業的重點人羣首先是高校畢業生,教育部與人社部預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隨着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興起,靈活就業將成爲增強勞動力市場彈性、進一步促進就業的有力抓手。

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

“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化將加速上行,提升生育率刻不容緩,更需要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各方面都要給予充分支持。

08

變化八

強調立足國情

“碳達峯”“碳中和”不能一刀切

相比去年會議,今年會議在部署“碳達峯”“碳中和”工作時更加具體、務實,強調“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

立足煤炭爲主國情,先立後破,確保能源供應。化石能源的佔比大幅下降是必然趨勢,但要認識到我國目前能源結構依賴煤炭的國情,要逐步推進能源結構改革。現階段一方面是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

堅持能源安全的底線。在保證一個比較完整的煤電系統下,防止風光等新能源不穩定性帶來的衝擊,從而實現“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管是煤炭綠色低碳還是清潔能源發展,都強調了技術發展的重要性,而這些最後都需要降本的實現。

09

變化九

提出爲資本設置“紅綠燈”

與去年“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不同的是,今年會議指出“要發揮資本作爲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爲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恆:

設置“紅綠燈”意在強調資本應有所爲、有所不爲。民營經濟作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同時,最終應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和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法學院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張晨穎:

設置“紅綠燈”即在法律法規的制度框架下,劃清合法與非法的界限,依法監管。監管的有效性要體現在:客觀、公平、公正、準確、及時。首先要明確法律規則,通過各種指南、解讀、示範性案例等明確、細化規則,提高法律規則的透明度,鼓勵資本合規經營,防患於未然;其次,要依法監管、公平監管,堅持發展與規範並重;再次,依法裁判,遵守實體、程序規則,對於違法行爲依法懲處,一視同仁。

10

變化十

強調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與去年會議“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的表述不同,今年會議專門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並詳細闡述了2022年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的重點。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

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抓好風險處置工作,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壓實地方、金融監管、行業主管等各方責任,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這意味着,明年相關風險防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個體風險向整個行業擴散的傳導路徑將被封閉,更不會允許其對金融安全形成衝擊。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

近年來我國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階段性成果,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任重道遠,仍需堅持不懈,繼續努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金融風險與金融腐敗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還要加強懲治金融腐敗,提升金融系統幹部隊伍廉潔能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也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門,更需要金融業“自我革命”。因此,要完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機制等,提升金融機構防範風險的內生機制和能力。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孫韶華 張莫 班娟娟 梁倩 向家瑩 北京報道

編輯:王奇

視覺設計:吳雪梅

終審:宋振遠

監製:祁蓉

編輯:吳雪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