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教育和傳播,從上海時期到延安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後,他始終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衆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宣傳和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幫助廣大羣衆和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被人們親切地稱爲“人民的哲學家”。

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作爲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無論是宣傳教育活動,或者是學術創作研究,艾思奇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原則,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中國實際國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衆化。艾思奇的《大衆哲學》正是因爲把握住了時代脈搏,不僅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的先河,而且實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艾思奇認爲,哲學的主要任務是要能夠真正解決人類生活上事實上的問題,要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才足以證明它是事實上的真理。他認爲,哲學的中國化、現實化不是書齋課堂裏的運動,不是濫用公式的運動,而是要從實踐中吸取哲學的養料,發展哲學的理論。要根據每一時期的經驗,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理論,而不是把固定了的哲學理論,當作支配一切的死公式,要把這一發展的哲學理論拿來應用,指導思想行動。他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影響帶動人民羣衆進一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堅持真理性與樸實性相結合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各種消極的唯心論思潮甚囂塵上,影響着人民羣衆堅持抗戰的決心,作爲“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艾思奇爲了堅持真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堅持對各種唯心主義思潮進行大量批判和鬥爭,既有與階級敵人的理論鬥爭,也有與革命同志內部的思想爭論。從延安整風中批判“主觀主義”,到批判蔣介石“反動哲學”,再到對“法西斯”“舊思想舊文化”以及革命隊伍內部和黨內的唯心主義、主觀主義思想的批判,他都堅持實事求是,敢於和各種錯誤思想作鬥爭,全力捍衛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線。艾思奇每一次鬥爭歷程,都始終堅持以問題爲導向,不僅敢於鬥爭更善於鬥爭,這些鬥爭對於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幫助黨員幹部羣衆在實際工作中克服唯心主義、主觀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路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衆哲學》中,艾思奇以大衆需求爲導向,以大衆話語承載哲學道理,將深奧抽象的哲學理論以通俗易懂的大衆話語予以表達,直接滿足了當時人們渴望瞭解馬克思主義的樸實願望,幫助大衆認識進而認可馬克思主義,啓發引導人們追求真理、探尋改造中國與世界之路,起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啓蒙作用。

堅持科學性與羣衆性相結合

理論只有被羣衆掌握,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力量。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人民羣衆的問題爲出發點、以人民羣衆的語言爲話語體系、以人民羣衆的生活爲落腳點。艾思奇認爲哲學應該掌握在大衆的手中。哲學脫離了大衆,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大衆離開了哲學,就失去了解放的武器。艾思奇儘量讓哲學走出抽象思辨的王國,變成羣衆手裏的銳利武器,讓羣衆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大衆的行爲能夠受到哲學智慧的指引。艾思奇關注和回答大衆所關心的現實問題,讓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爲大衆的哲學。他指出,黨的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爲人民謀利益,黨的思想要合乎發展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羣衆的要求,黨的方針和政策是人民羣衆需要的集中反映。艾思奇還深入基層,聽取羣衆意見和建議。他曾說,一個理論工作者,如果脫離羣衆,就沒有生命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艾思奇始終堅持通俗、大衆的風格,堅持羣衆觀點,走羣衆路線。在實踐上,艾思奇爲了使理論批判更好地應用於實踐,深入羣衆,不僅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緊密結合,而且還身體力行進行宣傳教育,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拉近羣衆與哲學的距離,致力於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創新發展。

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是貫穿艾思奇各項工作的根本路徑,學習艾思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經驗,就是要堅持以黨的理論爲指導,貫徹黨的羣衆路線,發揮人民羣衆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中的主體作用。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密切聯繫羣衆,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能忘,把羣衆路線貫徹到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艾思奇堅持理論與實際、真理與樸實、科學與羣衆相結合的傳播思想,從不空談理論,絕不做空頭哲學家,將自己的哲學工作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以哲學的方式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他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傳播實現了從上層知識分子到廣大民衆的普及,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向艾思奇學習理論傳播,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對新時代繼續開創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立足理論傳播的目標任務,貼近羣衆生產生活實際,積極探索有效方法、路徑、載體,使理論宣傳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把“大道理”講活講深講透,增強理論宣講針對性吸引力;更要堅持資源整合與資源融合相統一,推動媒體、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聚合傳播效應,使黨的理論實現全時、全速、全面傳播。

(作者系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