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亿!顺丰同城登陆港交所,王卫收获人生第四个IPO

文/李艳艳

编辑/米娜

不到半年,顺丰同城就成功推开了港交所的大门。

12月14日,顺丰同城(9699.HK)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6.42港元/股。在深圳举办的上市仪式上,顺丰控股董事长、总经理王卫、顺丰同城主要高管与来自顺丰同城的4位基层员工一起,共同敲响了顺丰同城在香港上市的锣声。

至此,王卫收获了第四家“顺丰系”上市公司。在顺丰同城执行董事兼CEO孙海金的表述中,顺丰同城已经成长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此时,距离顺丰同城业务独立还不到3年。在顺丰同城上市之前,即时配送领域内唯一的上市公司是京东旗下的达达集团。

重金拿下亚洲飞人苏炳添为其代言,还拉来脱口秀新星徐志胜担任其“首席Win健官”,顺丰同城正向外界广泛释放影响力,但上市首日依旧难逃近期港股“破发”魔咒,开盘就遭破发,股价一度跌超10%。截至当日收盘,顺丰同城报每股14.9港元,跌超9%,总市值为139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赴港上市前,阿里巴巴和哈啰出行成为顺丰同城的基石投资者。其中,阿里旗下的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认购了8.51亿港元,哈啰出行认购了3879万港元。

“此次上市最大的亮点在于,与阿里系的和解与合作。”顺丰同城在场外交易市场也遭遇破发的消息传出后,有行业人士这样评判称。在其看来,只要上市顺利完成就是最大的利好,“着眼于一时的股价波动,只会让我们忘记上市初衷。当我们真正从投资角度考虑,便不会在乎市场一时的情绪。”

上市后的顺丰同城仍将面临众多难题。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连年亏损已成为顺丰同城等即时配送玩家的一大“通病”。而强调自己“独立第三方”属性的顺丰同城,其业务营收层面,目前阶段还在依赖顺丰控股。更急迫的问题是,无论即时配送还是同城配送,美团、饿了么等巨头玩家早已林立,且占据强势地位。

“我们坚信,作为服务行业,无论大环境和行业格局如何变化,无论产业如何升级,服务好他人就是成就自我,顺势一定会赢!”孙海金在上市仪式上这样说道。豪言壮语背后,是资本加持,巨头合纵,对手紧逼的残酷战场。身处“漩涡”之中的顺丰同城能否一路突围?

独而难“立”:连年亏损,营收依赖顺丰控股

相对于其他即时配送平台,刚刚成为港股“即时配送第一股”的顺丰同城还非常年轻。2016年,顺丰同城作为顺丰控股的一个事业部开展同城即时配送服务,2019年正式作为独立实体运营,并推出“顺丰同城急送”品牌。

目前,顺丰同城一方面为商家及消费者提供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另外也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已形成涵盖餐饮、商超、生鲜、服装、医药、3C数码、办公急件等全场景的配送体系。顺丰同城的骑手也可以做到像美团小哥一样,“万物皆可配送”。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5月,顺丰同城业务覆盖全国超过1000个城市、53万B端商家及1.26亿C端用户,平台注册骑手超280万名,合作品牌客户达2000个。据顺丰同城方面披露,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内,顺丰同城的市场份额占比11%。

在即时配送领域,孙海金曾表示,顺丰同城的“独立第三方”定位已成为其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在国家反垄断的大方针要求下,第三方平台符合国家反垄断的要求和流量分散化的趋势,更好地帮助商家与中心化平台进行博弈。

前述人士认为,从需求端看,一方面,作为第三方平台的顺丰同城可以将服务定义权交还给商家,同时以更高端专业的服务标准满足商家需求,特别是重视服务品质与体验的高客单价商家需求。

另一方面,无论是抖音、快手等流量巨头,还是商超到家、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平台,都需要一个脱离流量竞争关系的独立第三方配送平台的支持;甚至是美团、饿了么这类外卖平台,在高峰时段也需要第三方平台进行运力补充。

关于顺丰同城的“独立”问题,业内存有争议。数据显示,在顺丰同城的营收结构中,来自顺丰控股的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2.9%,上升至2021年5月底的38.6%,而来自于第三方的收入占比则从2018年的97.1%下降至2021年5月底的61.3%。

此前,顺丰亦有表示,顺丰同城可作为集团业务量高峰时期的运力补充。

行业人士指出,作为业内重要的独立第三方平台,顺丰同城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没有稳定的订单来源,订单量起伏也会较大。在快递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看来,同城配送本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骑手成本居高不下成了行业通病,并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

根据顺丰同城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均高于当期营业收入,且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今年,截至2021年5月底,该成本支出高达30.05亿元。

过去几年,国内即时配送赛场竞争激烈,“以亏损换市场、以亏损换规模”的做法成为常态。

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的5个月内,顺丰同城分别实现收入为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及30.46亿元;同期亏损净额分别为3.28亿元、4.7亿元、7.58亿元及3.53亿元。

换句话说,从2018年起,不到3年半时间,顺丰同城亏损接近19亿元。何时盈利,仍然是顺丰同城面临的核心问题。据顺丰同城方面披露,利润率方面,顺丰同城数据呈现迅速回正趋势,截至2021年5月末,毛利率已收窄至-0.9%,预计短期内可实现毛利转正。

申万宏源今年7月发布的研报称,顺丰同城瞄准高端外卖市场,凭借其差异化发展和细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正借力顺丰的资源,向最后一公里配送、城市供应链等环节延伸。但是公司距离实现盈利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巨头合纵,竞合突围

过去5年,即时配送行业迎来高速增长期,成为一个产值超千亿并向万亿市场规模迈进的产业。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即时配送服务行业年订单量从2016年的46亿单,增至2020年的210亿单,复合年增长率为46%,并预测到2025年将增至795亿单。

一个大趋势是,第三方配送服务正在填补中心化平台即时配送服务的空白。传统物流企业类似于顺丰,与原就立身于即时配送的达达、闪送、UU跑腿等企业一起,共同搭建同城物流之网的同时,亦在加强与外卖、生鲜O2O平台的合作与竞争。

更重要的机会是,即时配送服务的市场格局依然分散。顺丰同城招股书援引艾瑞咨询的报告指出,按订单量计算,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过去12个月,中国前六大即时配送服务提供商合计市场份额为36.6%,顺丰同城市场份额为10.9%。

一个不可忽视的品牌印象是,在消费者眼中,顺丰仍是物流领域高效与安全的代名词。兴业证券今年7月的研究报告指出,即时配送、仓配和快递的最大差异在于商品供给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最终反映在运输时效上。即时配送时效优势明显,但规模效应较弱,成本相对较高。

有行业人士认为,顺丰同城已在即时配送赛道占得先机。顺丰同城母公司顺丰速运集团通过多年积累,已拥有国内客单价最高、数量最多的优质客户,这些都是顺丰同城的天然流量,在未来将成为顺丰同城在C2C赛道上腾飞的重要动力。

对年轻的顺丰同城来讲,相比于合作,更棘手的是,如何应对各大平台服务边界扩张后的“竞争”难题。行业人士指出,零售、电商和近场服务场景,能够让顺丰同城相对容易地快速圈地,但一些场景类O2O平台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块香饽饽。

即时配送的属性,决定了其与外卖、生鲜O2O等场景化平台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攫取市场份额并非易事。此外,顺丰同城并未在招股书中披露各个配送场景的营收占比,如何处理结构复杂且个性化的订单,如何完善科技化能力,将成为其实现C端网络效应的重要抓手。

赴港上市前,阿里巴巴和哈啰出行成为顺丰同城的基石投资者。孙海金曾表示,顺丰同城属于稀缺标的,好赛道,高弹性。淘宝认可顺丰同城的长期价值,基于未来双方的协同,阿里巴巴在商流方面有充足流量,未来合作空间上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的想象力。

此外,顺丰同城将与阿里巴巴在市场营销、供应链、物流及配送、软件技术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在行业人士看来,顺丰同城业务更多依赖顺丰“母体”本身资源,阿里的加入,或许可以给其增长带来新空间。

激烈的竞合态势下,被寄予厚望的顺丰同城能否讲出顺丰的新故事?

今年第一季度,顺丰控股的表现差强人意,营收426.20亿元,净亏损9.89亿元。到三季度,顺丰控股恢复了部分元气,净利润达10.38亿元,但仍比上年同期下跌了近四成。

今年5月17日,顺丰房托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首个赴港上市并以物流为主的国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9月28日,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物流的收购。加上如今上市的顺丰同城,以及此前上市的顺丰控股,王卫的物流资本版图布局愈加“丰满”。

东方证券研报指出,综合物流服务是大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但多网融合实践兼具机遇和挑战。相比阿里系菜鸟的弱协同物流布局和京东物流的内部一体化布局,前者协同效应难度大、后者管理半径长,顺丰控股有望以开放加快成长,以控股保证协同,以市场化缩短管理半径。

赵小敏指出,中国即时配送市场已是近万亿市场的规模,可以容纳更多选手参与竞争。头部企业的要务是在此期间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做精做专。“预计得历经3~5年时间,即时物流市场才会真正成熟,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技术支撑、精细化运营和足够的资金实力。”赵小敏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