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偉國獨家回應紫光重組國有資產流失,管理人回擊:干擾重整

在紫光債務問題上,隨着接盤者的確定,利益相關方的衝突被徹底點燃。

紫光集團重組“風暴”一波未停一波又起。

12月16日晚間,紫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集團)在官網發佈《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管理人嚴正聲明》,表示注意到紫光集團少數股東健坤集團和實控個人趙偉國散佈有關紫光集團債務風險處置的不實言論。“紫光集團在趙偉國的經營下,清華控股和健坤集團在紫光集團的股權價值已經爲負,造成損失。”

在上述聲明中,紫光集團管理人稱,“就健坤集團和趙偉國個人散佈不實信息,企圖干擾並影響紫光集團司法重整工作進程,管理人堅決反對,並將採取措施依法追究相關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而作爲事件的另一方,趙偉國在16日當晚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紫光集團的資產價值至少在2100億以上,並表示(接盤者)智路建廣目前根本不具備600億資金的能力。

對於紫光有限公司管理人,趙偉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曾多次找錢凱(管理人),試圖瞭解情況,但他對我防備心很重,什麼都不告訴我。”

紫光怎麼了?

紫光集團曾是半導體領域的明星公司,但在2020年11月出現資金流動性問題。當月,作爲紫光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清華控股引入專門工作團隊(後轉爲清算組),對紫光開展債務風險化解工作。

一年之後,也就是在今年的12月13日,紫光集團對外公佈重整方案,確定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爲牽頭方組成的聯合體成爲重整戰略投資者,但在12月15日卻被健坤集團實名舉報稱重組方案將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從股權架構來看,紫光集團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清華大學校企平臺)持股51%、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由趙偉國個人實控)持股49%。此前,趙偉國以少數股東實控人身份擔任紫光集團董事長,並負責企業經營管理。但後面的重組工作主要由紫光集團管理人推行。

在紫光債務問題上,趙偉國顯然和紫光管理人有不同的看法,而隨着接盤者的確定,衝突被徹底點燃。

紫光重組管理人在最新的聲明中表示,經過債權人、管理人、監管機構等共同選定第三方專業機構審計,截至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團重整主體所有者權益爲-442.78億元;經過債權人、管理人、監管機構等共同選定第三方專業機構評估,截至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團重整主體資產客觀公允的市場價值約1214.78億元,匹配擬化解債務約1376.09億元,證實紫光集團資不抵債。“以上表明,紫光集團在趙偉國的經營下,清華控股和健坤集團在紫光集團的股權價值已經爲負,造成損失。”

但趙偉國認爲,紫光集團的資產價值至少在2100億以上。15日晚間,健坤集團以《誰的紫光》爲題發出聲明,表示紫光集團重整方案將直接造成當期734.19億元的國有資產流失,已通過郵局向中紀委、國務院辦公廳紀檢組、財政部紀檢組、教育部紀檢組進行實名舉報。

健坤發佈的聲明中提到,紫光集團是流動性問題,而不是資不抵債。其中,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爲紫光集團持有長江存儲股權被低估、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增值部分以及其餘非上市公司股權被低估。

“比如,此次重組當中,紫光集團現場工作組對於長江存儲25.91%的股權估價過低,僅爲124億元。國內著名私募股權基金高榕資本於2021年9月17日出具了對長江存儲的投資意向書,高榕資本願意按照長江存儲1600億的估值,對長江存儲進行投資,投資金額不低於10億。紫光集團按照所持有25.91%的股東權益,所持有的長江存儲股權價值也有414.56億。”健坤集團稱。

根據健坤集團此次曝光的附件資料顯示,目前紫光集團賬面現金餘額仍有103億元,擁有基金資產賬面價值13.8億元,持有的其他資產賬面價值約57.71億元。

紫光重組牽出“新仇舊恨”

除了管理人,趙偉國“不滿”的另一個對象則是接盤方智路建廣聯合體。

“從工商註冊信息看,智路和建廣的資產規模很小,聽金融圈和投資圈的朋友說,智路和建廣的第一筆5億的保證金都是臨時湊出來的,目前的20億保證金湊得也很費勁。”趙偉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智路和建廣的模式是拿着項目再找錢,他認爲智路建廣目前根本不具備600億資金的能力。

但從近年來智路建廣聯合體的投資項目看來,並不是“無名之輩”。

有業內人士表示,2015年至今,中國半導體大型併購合作超過10億人民幣的項目近30個,建廣資產和智路資本主導了超過一半的交易。過去的收購,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主要依託中關村融信金融信息化產業聯盟的成員產業力量進行協同整合,比如聞泰科技收購整合安世半導體,比如韋爾股份收購整合思比科、北京豪威等。如今,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通過投資和運營形成了中關村融信金融信息化產業聯盟爲核心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資源,可以爲大體量的紫光集團重組提供產業和效率的騰挪空間。

但趙偉國並不這麼認爲,在健坤的舉報材料中提到,智路的股東穿透後全部是自然人,而自然人李濱是智路公司的大股東,李濱等自然人持有建廣公司49%的股權,“即流失的734.19億國有資產,大部分將落入李濱等人的私人腰包,這是典型的侵吞國有資產行爲。”

公開資料顯示,李濱於 1970 年出生,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1 年至 2015 年,任中芯國際資深副總裁,2015 年至今,任建廣資產投評會主席。從穿透智路資本及建廣資本股權,李濱扮演着關鍵角色,間接持有智路資本 57.53% 的股權,並實際掌控建廣資產第二大股東建平天津。

更重要的是,在半導體領域,李濱和趙偉國之間“有矛盾”幾乎是公開的祕密。

“建廣與紫光長達五年的恩恩怨怨告訴我們,拯救你的,往往是你最恨的人。”一位芯片行業的投資人在得知智路建廣聯合體成爲紫光破產重組的接盤人後發出這樣的感嘆。

時間追溯到四年前,2017年5月26日,由北京建廣資產、大唐電信、美國高通、聯芯科技和智路資本共同簽署協議成立合資公司瓴盛科技(貴州)有限公司(JLQ Technology)。其中,北京建廣出資佔比34.643%、美國高通出資24.133%、智路資本出資17.091%、聯芯科技以立可芯的股權出資24.133%。

從業務類型來看,瓴盛科技的業務與紫光展銳部分重合,這在當時引起了趙偉國的“強烈不滿”。

在2013 年和 2014 年,紫光集團分別以 18 億美元和 9 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展訊通信和銳迪科的收購,兩家公司隨後從納斯達克退市,並在隨後整合爲紫光展銳。作爲紫光集團在芯片設計佈局中最重要的一環,紫光展銳被寄予厚望,但由於起步較晚,展銳更多的市場是在低端芯片上,與瓴盛展開激戰。

“我們的芯片針對 50 到 100 美元的手機,瓴盛專門做 100 美元的手機。”趙偉國曾公開炮轟高通應該更有遠見,給中國企業一口飯喫。而對於智路建廣,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李濱對瓴盛的投資讓趙偉國很不舒服,認爲這是自己人在打自己人。”

紫光系巨輪“何去何從”

紫光的現狀令衆多半導體人感到唏噓。

在半導體資本市場上,紫光集團曾是少數的“瘋狂”投資者。展訊、銳迪科、華三、矽品等蛇吞象式的連續交易備受業界關注。

趙偉國曾在2015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公司計劃在未來5年投資3000億元人民幣,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製造商。而在業內看來,紫光“買買買”背後的終極目標,是爲了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佈局,並整合內存設計、生產技術,成爲擁有產品、工廠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在中國落地生根。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到2019年短短6年時間裏,紫光集團斥巨資收購20多家公司,多爲不同類型的芯片公司。其中,包括2013年以162億元從美股私有化國內兩家芯片廠家展訊、銳迪科,2015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新華三51%的股權,2018年再以超過170億元收購法國芯片連接器廠商立聯信。

但回頭看紫光的併購,業內分成了兩派。

有一些產業投資人並不認可趙偉國的打法,認爲其不懂半導體和產業規律。在半導體行業內,投資和回報比例是不穩定的,更不穩定的是時間。在他們看來,紫光集團長時間的大量投入,資金回籠緩慢,現金流流動不暢,導致集團債務不斷增加,赤字不斷增加,最終導致債務危機全面爆發。

也有人認爲,紫光的部分債務是因爲購買資產形成的,但目前形勢下通過購買境外資產,已無法實現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整體躍遷,紫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全球半導體資產的低谷期,做了必要的探索,買來了一些重磅資產。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認爲,紫光從美國市場買回了銳迪科,從惠普手中買下新華三,從法國買到Linxens。在國際併購通道被切斷之後,這些資產彌足珍貴,更加稀缺。這些資產也是中國資本在貿易戰前的窗口期,在境外罕有的收穫。但現在,中國資本再去收購這樣優質的國際資產,已經不復可能。

“在紫光集團過去的收購中,我主要是建議者和執行者,決策都是董事會、股東會甚至清華大學作出的。”趙偉國對記者說。

面對“引起紫光債務的導火索”的問題,趙偉國則對記者表示,主要是高校產業改革、方正司法重整、新冠疫情三大外因加上紫光集團資產負債率比較高這個內因。

從歷史看,紫光集團的前身爲“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2004年進行改制重組,清華控股成爲了紫光的控股股東。但自2018年下半年啓動校企改革以來,清華控股將資產做了多項拆分。根據近期部分“清華系”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截至今年6月末,清華控股資產總計約612.12億元,而2018年末時,清華控股資產總計曾高達5173.88億元。

受健坤舉報事件影響,12月16日紫光繫上市公司大跌。紫光股份開低走最高跌超9%,收盤收跌6.80%;紫光國微一度跌逾7%,截至收盤收跌3.42%。

“紫光現在面臨的困難,固然有其經營的問題,但主要還是產業難題,紫光的破產重組要儘快完成。”顧文軍表示,由於競購方案來回修改,紫光重組案已經耗費了不少時間,這使得紫光旗下企業很多關鍵事項被延誤,比如展銳的上市、長江存儲的後續投入,由於上市受挫,展銳的技術隊伍軍心不穩,人員流失,長江存儲的擴產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產業發展如同打仗,一時失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經受挫,就改弦更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