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南中軸線的朋友們,一定會看到一個又一個大紅燈籠,而記者今天要來的地方就是這些大紅燈籠的製作地。這些燈籠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龍頭燈籠。

生產這龍頭燈籠的龍頭村位於大興禮賢鎮中部北端,地處四個鎮交界,周邊有野生動物園,龐各莊鎮西瓜,採育鎮葡萄等旅遊資源,加上距離大興機場僅8公里的車程,使得龍頭村的民宿生意風生水起。兩年前,村兩委決定,把村裏傳統的老手藝撿起來,建一個村集體的燈籠廠。

要說龍頭村做燈籠,從明朝就開始了,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但一直都沒建燈籠廠,爲什麼現在要建燈籠廠呢?

大興區禮賢鎮龍頭村黨支部書記劉宗永表示,因爲村裏有做燈籠的手藝人,有老人一直在做,以前是用竹子,現在升級了,質量也好了,再有一個,現在村集體收入比較薄弱,這樣把小作坊全都給聚集在一起,大家夥兒一起幹,這樣也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

村裏的土地流轉了,閒置的宅基地租出去做民宿了,上點兒歲數的村民,幹什麼好呢?建燈籠廠就不一樣了,很多村民守着家門口就能上班。臨近年底,燈籠的訂單一下子就上來了。早上九點一開門,燈籠廠的師傅們就忙活開了。

採訪時,村民表示,在這做燈籠,一月收入有小3000塊錢,跟以前靠天喫飯的日子比,可是強多了。現在有村集體的廠子了,家裏活兒誤不了,收莊稼也不耽誤,還挺能掙錢,村民都挺滿意的。

當然,燈籠廠剛建好那會兒,銷路是個難題。鎮黨委的領導牽線搭橋,讓龍頭村的頭一批燈籠掛到了南中軸路上,一下打開了銷路。訂單多的時候,一年的利潤就有幾十萬。

龍頭燈籠出名了,很多買家找上門來買燈籠,連村民自己都沒想到,祖輩們傳下來的老手藝,不光給他們增加了收入,還使得老村落名聲遠揚。

爲了把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燈籠廠成了村裏幼兒園孩子們的定期小課堂,時不時的過來體驗一把製作燈籠的傳統技藝。

龍頭村文化管理員邱秀鳳說,一個村子要傳承下來一個東西,那是相當稀罕的,不好傳承。村裏八九十歲的老人一點一點慢慢回憶,完了年輕人再一點一點的延續,都是按照老一輩的思路講述下來,然後開始去做傳承,慢慢往下走。

龍頭村民風淳樸,鄰里和睦。2018年,龍頭村鄉情村史館建成,館內設有歲月印記,老物件,村史沿革,紅色先驅等幾塊展區。傳統手藝除了扎燈籠,還有磨豆腐和彈棉花。如果把這些老手藝都撿起來,不光能增加收入,這些傳統文化還能給村裏的民宿產業再添上一把火。

據村書記說,目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支持美麗鄉村,給龍頭村撥的資金即將下來了,村民心裏都非常高興,村裏馬上又要開啓一個新產業了。

圍繞民宿這個支柱產業,借力周邊的旅遊資源,加上村集體自己的富硒生態園,還有“一分田”和“共享農場”等農事體驗模式,龍頭村居民的日子,就像高高掛着的龍頭燈籠一樣,紅紅火火。

在龍頭村的一天,記者看到了紅紅火火的燈籠產業,感受到了讓老百姓腰包更鼓的民宿,領略了讓大家記住鄉愁的村史館。美麗鄉村不僅是漂亮的房屋、整潔的街道,更是大家對於過去美好時光的珍藏記錄,是對村莊文化、鄉村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讓我們珍藏過去,記錄發展,展望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