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爸爸讓孩子學高數 媽媽申請保護令

最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微信公衆號,發佈了一起因家庭教育方式失當引發的糾紛,引發了輿論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南京的毛先生是博士畢業的高材生,他和鄭女士結婚後有了兩個孩子,兒子小明7歲,讀小學一年級;女兒小佳5歲,讀幼兒園。

這位毛先生對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經常親自上陣教授一對兒女功課,要求也很嚴格,按照通俗的說法他就是一位“虎爸”。那他教的都是些什麼內容呢?據他的妻子鄭女士所說,丈夫教授的是中學、大學的知識,包括文言文和高等數學。

也就是說,兩個孩子還只是個小不點兒,其中一個更是個幼兒園的寶寶,竟然要學文言文,這種要求也太匪夷所思了。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毛先生還經常要求兩個孩子學習到深夜,有時候還使用侮辱性字眼謾罵子女,甚至出現毆打行爲。

媽媽鄭女士擔心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報了警,公安民警、婦聯工作人員和學校老師都曾介入協調。然而,這位博士畢業的毛先生卻認爲,管教孩子是自己家的“家務事”,外人瞎摻和什麼?毛先生拒絕接受相關人員的協調,夫妻倆的感情也因此一落千丈。

無奈之下,鄭女士只好求助法院,想通過申請“保護令”,來禁止這位父親打罵、接觸他們母子三人。最終,法院裁定:禁止被申請人毛先生對鄭女士母子三人及其相關近親屬實施家庭暴力。另外法院駁回了申請人要求禁止毛先生接觸子女的申請,同時將保護令的有效期限定爲三個月,給毛先生能夠自我反省和改正的機會。

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法官李霓解釋,本案中,毛先生雖並未對孩子肉體上造成嚴重的損傷,但存在長期辱罵、貶低孩子進行精神侵害的行爲,也屬於家庭暴力。據瞭解,保護令有效期之後,承辦法官向鄭女士回訪,得知毛先生沒有再出現打罵孩子的情況,申請人也不再對人身安全保護令續期,這起家庭教育引發的矛盾糾紛得到妥善化解。

該案件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有網友批評博士爸爸的教育方式,“這不是揠苗助長嗎,孩子這麼小,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不好嗎?”還有網友表示,“爲人父母也需要考證。學會控制情緒是一生的課程,遠比博士學位更重要。”也有網友對媽媽的做法表示稱讚,“幸虧媽媽理智又果斷地向法院求助,避免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更多心理陰影!”

要我說,這位“虎爸”起初的教育方式,確實是用“走火入魔”四個字來形容都不爲過。一頓操作猛如虎,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給年幼的孩子強行灌輸高深的知識,還不顧孩子的成長要求學到深夜,甚至非打即罵,這就已經不是簡單的“揠苗助長”,而是連根拔起式的“毀苗助長”。更何況,身爲博士的毛先生,明明更應該知法懂法,卻違法犯法。毫無疑問,法院頒佈的保護令,會給他好好補上法律的這一課。

“天才少年”的成長經歷 帶來哪些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要求孩子超前學習引發輿論爭議的事件,不止一次發生了。比如說,就在上個月,38歲的湖南“神童”魏永康突然病逝,引人嘆息,他媽媽對他的教育方式,就一度爲人詬病。

他的故事很多媒體都報道過,估計不少觀衆也都有所耳聞。魏永康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基本學完初中課程,8歲進入重點中學讀書,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然而,2003年,已經讀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因爲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被學校勸退回家。

魏永康從“神童”到“被勸退的學生”,箇中原因和他的母親離不開關係。他的母親曾學梅,爲了讓孩子能夠專心學習,包攬了他的生活起居,家裏任何事兒都不讓他插手。但是在考進中科院後,他脫離了母親的照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無法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忘記參加考試、撰寫畢業論文,最終“泯然衆人矣”。面對兒子的“失利”,母親曾學梅深深懺悔:“是我害了他”。

再舉個例子,不知大家對上面這張照片是否有印象?2012年2月,網上流傳着一段視頻,在美國紐約的冰天雪地中,只穿着一條內褲的小男孩,邊跑邊哭喊“爸爸抱抱我”。這個小男孩便是何宜德,當時才3歲。因爲這條視頻,他被稱爲“裸跑弟”。而他父親何烈勝的這種教育方式,在當時也是引來罵聲一片,大家認爲這簡直是在虐待孩子。

不過,他的父親仍然採用所謂的“鷹式教育”,要求孩子突破各種學習極限。什麼叫“鷹式教育”?我們知道,當幼鷹足夠大時,老鷹會把它們推下山崖。往谷底墜下的時刻,幼鷹會拼命地拍打翅膀,也從此掌握了生存的本領——飛翔。何烈勝就堅信這種“鷹式教育”理念。

何宜德的確也取得了普通孩子難以達到的成績,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一圈,6歲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北京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三次冠軍,10歲一年內通過了20門自學考試課程。但是,自考南京大學大專畢業後,11歲的他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父親像在身後追趕我的老虎,一旦慢了就會被喫掉。我很累,但我接受了這種方式。”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這種快速通過自考獲得大專、本科文憑的“育兒模式”,並非個性化教育探索,而是對孩子進行拔苗助長的功利教育。他表示,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獲得一紙文憑,而是要讓學生有完整的教育體驗,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爲未來的人生髮展奠定堅實基礎。

重大教授也對“女兒教育束手無策”?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長的期盼,但是也要遵守孩子成長學習的規律。我們再舉個例子,今年5月,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網站上,一位重慶大學博導張小強的個人資料中寫的一句話,在網上引發關注。內容是,“雖然指導的研究生已超過70名,依然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相關話題還上了熱搜。

網友紛紛調侃,沒想到高學歷父母輔導孩子也有犯難的時候。

張小強教授回應,當時女兒初一在讀,“當天給她輔導一個綜合題,既包括理工科的題目,也有語文的題目,非常靈活。我覺得不難,但輔導我的女兒,她就是不會。”張小強教授非常納悶,爲什麼當年自己學習是一點不費力,如今女兒就不一樣了?後來他意識到,雖然自己是教大學生的,算是某些領域的專家,但中小學生有他們獨特的心理特點、教學特點,“專業的事情應該由專業的人來做”,因此,他學會了放手,把女兒的學習交給了學校的老師。

家長教育孩子要學會“靜待花開”

所以說,學歷高的家長可能會對子女有更高期待,但自身也不一定都是育兒專家。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是花期各不相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科學教育,“靜待花開”,而不能拔苗助長,一味追求“快速成才”,否則的話有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圖文來源:央視網、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微信公衆號、都市快報、瀟湘晨報、上觀新聞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