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市級特色產業園區數達到20家以上。

“十四五”期間,上海明確了高端裝備產業“7+X”重點發展領域,提出7000億元的產業規模目標。

12月20日,《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發佈。高端裝備產業作爲上海先進製造業的六大高端產業集羣之一,是上海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柱,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創新增長極與核心技術策源地。

具體來看,包括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市級特色產業園區數達到20家以上;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建設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100個,實現關鍵裝備與核心部件首臺(套)突破300項;數字水平進一步提高。新興技術與高端裝備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建設高端裝備市級智能工廠40家以上等。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平介紹稱,規劃明確的發展重點領域包括智能製造裝備、民用航空航天裝備、民用船舶及海工裝備、高端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高端醫療裝備、微電子裝備、其他高端裝備。

八大領域

以民用航空裝備爲例,以發展集羣、完善體系爲重點,首先是加快商用飛機產業發展,推進ARJ21規模化生產及商業化運營、C919穩定量產、CR929研發設計,打造數字化柔性裝配生產線,提升複合材料研製、檢測、維修能力。

上海市經信委重大裝備產業處處長吳棟林對記者介紹,早在1980年上海就研製成功“運10”大型客機,目前形成了“三個突破”。一是國產飛機形成市場突破。ARJ21國產支線客機已形成規模量產和市場化運行能力,233條航線運送旅客超過400萬人次,成爲市場接受度較高的一款國產飛機;C919國產幹線飛機也將完成取證交付首家用戶東方航空公司。另外,還在發動機和機載系統形成自主突破,產業配套建設也有突破。

下一步,將以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民用航空“研發+製造+服務”產業鏈體系爲行動目標,以全面實施飛機整機“鏈長制”爲重要抓手,將上海打造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民用航空產業中心和協同長三角建設形成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羣。

微電子裝備領域,則是以自主可控、創新升級爲重點,加快微電子裝備迭代升級,強化本地部件配套能力,圍繞12英寸大生產線需求,初步建成較完備的集成電路核心裝備自主供給體系。在集成電路裝備,推進先進光刻機、高端刻蝕機、晶圓清洗設備、離子注入設備、氣相沉積設備、量測檢測設備、先進封裝設備等核心產品研發等。

2020年,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實現工業產值達58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超15%。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民用航空航天裝備方面,以“中國商飛”爲核心的較完整商用飛機產業鏈基本形成;民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綜合技術實力位居國內首位;新能源發電裝備取得進步,風電裝備、光伏裝備、智能電網及儲能領域形成新增長動力。

第一財經今日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在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數字化發展方面,寧德時代將在上海閔行區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中心,佈局包括先進材料、系統結構、極限製造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內的“四大創新體系”。此外,寧德時代還將在臨港新片區打造動力電池模組智能工廠,預計明年初投產。

怎麼做?

根據規劃,空間佈局方面上海將形成高端裝備“1+2+N”產業佈局,“1”指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爲高端裝備創新和製造核心區,“2”指以沿江發展帶、環灣發展帶爲兩大協同發展帶,“N”指多個特色產業羣組成的示範發展區。

同時,圍繞推動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規劃以“高端化、數字化”爲核心,提出七大工程任務。分別是數字化裝備融合工程,數字化生產提升工程,高能級創新引領工程,高價值產業鏈固鏈工程,高標準品牌創優工程,高質量載體建設工程,高水平協同發展工程。

劉平介紹說,裝備數字化是高端裝備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爲搶佔裝備數字化先發優勢,上海前期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工作部署,實施高端智能裝備首臺突破專項,開展智能工廠“10030”專項行動,優化裝備產業發展生態。“專項行動自去年開展以來,累計已推動超1000家規上企業實施智能工廠水平線上測評,組建超100人規模的智能工廠專家委員會,實地爲超200家企業提供免費診斷諮詢,建成市級智能工廠60家。”劉平稱。

上海市經信委智能製造推進處處長韓大東告訴記者,上海市推進裝備數字化轉型發展方向,上海發展高端裝備產業,其中首要任務就是全面推進裝備數字化轉型,實施“雙數”工程,即數字化裝備融合工程與數字化生產提升工程,構建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戰略優勢。

數字化裝備融合工程,核心是提升裝備自身的數字化水平。數字化生產提升工程,核心是增強裝備製造的智能製造水平,比如全面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推進裝備企業數字化轉型,重點加強5G、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VR/AR等數字化技術賦能,打造一批柔性高效的智能生產加工系統、產線、車間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