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漲漲漲”陰影下“買買買”:一元店漲價25%,美國富豪節儉過節

作者:錢童心    

  今年以來,從能源到原材料的漲價,也導致一些企業將這些增加成本的一小部分轉嫁給消費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毫無疑問,畸高的通脹佔據了美國人的近憂,連富裕的美國人也不敢花錢了。

隨着聖誕節即將來臨,美國零售商正在爲最後一週的假期購物做準備。調查顯示,在剛剛過去的“超級星期六”中,預計在線上和線下吸引購物者接近1.5億人。不過多數美國富豪表示,受疫情導致的通脹等因素影響,他們不願意多花錢。

聖誕前的最後一個週六被稱爲購物季的“超級星期六”,也是商家年內吸引客流的“最後衝刺”。根據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和研究機構Prosper Insights & Analytics的年度調查,今年“超級星期六”預計商店和零售網站將吸引超過1.48億購物者,但低於去年的1.5億。

爲什麼美國人開始捂緊荷包了?無怪乎政府暫停了“直升機撒錢”,疫情反覆而物價已漲上天。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日前公佈的民調,通脹已超過疫情,成爲美國民衆的首要擔憂。美國勞工部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8%,創近40年來最大同比漲幅。

高盛集團經濟學家19日發佈分析報告說,未來幾個月美國CPI同比漲幅可能高達7%。

商家的“最後衝刺”

今年影響商家的“最後衝刺”又有了新的因素。調查發現,由於通貨膨脹和供應鏈短缺等問題,越來越多的購物者在尋找商品時遇到了困難。44%的受訪者表示,由於缺貨,他們無法在購物季買到需要的商品。

數據顯示,今年美國11月消費者信心跌至10年低點,但11月零售銷售卻有所增長。包括NRF在內的機構和零售貿易組織預測,即使在供應鏈挑戰和通貨膨脹的一年中,假日銷售也會創下紀錄。

此前,Adobe的網絡購物數據顯示,今年美國消費者在“網絡星期一”一天內總共花費了10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這也是有記錄以來美國“網絡星期一”銷量首次出現下滑。

多重因素導致了今年“網絡星期一”銷售的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假日季網上購物時間的延長、商品折扣力度的削減,以及產品缺貨等。

投行Jefferies零售分析師史蒂芬·威辛克(Steph Wissink)在一份投資者報告中表示,零售商和投資者正在“矛盾的數據”中尋找線索,預測消費者在新的經濟環境影響下所作出的反應。

研究機構Adobe Analytics預計,在1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兩個月內,美國網絡銷售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2070億美元,增速預計也將同比增長超過10%。

市場調研公司NPD預計,今年11月和12月美國的銷售額可能比去年增長8.5%至10.5%,達到8344億美元至8590億美元之間。NPD本月初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更多購物者選擇提前購物,42%的人計劃在“超級星期六”之前購買他們的最後一份禮物。

分析人士表示,珠寶等大件商品的購買者可能更傾向於選擇“最後一分鐘消費”。諮詢機構Customer Growth Partners總裁克雷格·約翰遜(Craig Johnson)表示,“最後一刻”的購買也可能會提升一些零售商的銷售額。

富豪不願多花錢

但是,有調查表明,今年假日季,富人的消費慾望顯著低於疫情前。

接受CNBC百萬富翁調查的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今年假日季的消費支出將低於2500美元(約合1.6萬元人民幣),與去年持平,並顯著低於2019年。29%受訪的百萬富翁表示,他們今年假日季的花費在1000美元至2499美元之間;更有26%的百萬富翁表示,他們今年假日季的支出將少於499美元(約合3200元人民幣)。

在通貨膨脹和供應鏈問題困擾假日購物季的背景下,百萬富翁稱他們也感受到了開支緊縮。超過四分之一(28%)的百萬富翁表示,由於供應鏈可能出現短缺和中斷,他們今年將提供更多禮品卡,而減少有形禮品的購買。另有7%的百萬富翁表示,由於通貨膨脹,他們今年將減少送禮。

受訪者中僅21%的百萬富翁表示,他們計劃增加消費支出,其中近四成計劃增加支出的受訪者是“千禧一代”(即2000年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在千禧一代的百萬富翁中,32%的人表示他們在孩子身上花費最多,26%的人表示他們在配偶身上花費最多,19%的人表示他們在自己身上花費最多。

相比之下,“嬰兒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者)的百萬富翁中有27%的人表示他們會在孫輩身上花費最多,24%的人表示會花在孩子身上,另有24%的人表示會花在配偶身上,僅3%的人表示會在自己身上花錢。

由於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緊張,缺貨成爲限制美國人購物的重要因素。

Adobe的數據監測發現,整個11月,零售商網站上的缺貨信息與大流行前水平相比增加了169%,消費者注意到商品缺貨的頻率比兩年前增加了258%。

今年以來,從能源到原材料的漲價,也導致一些企業將這些增加成本的一小部分轉嫁給消費者。

Adobe表示,“網絡星期一”消費者爲商品支付的最終價格平均較去年同比上漲13.9%,部分原因是消費者在傢俱等大件商品方面支出增加。

此外,與過去的假日季相比,商品的折扣力度也有所減弱。Adobe稱,“網絡星期一”的電子產品折扣爲12%,而去年同期爲27%;服裝類商品折扣爲18%,而去年同期爲20%;家電折扣僅約8%,而去年爲20%。

巨大壓力下,著名的廉價商店也扛不住了。美國一元樹商店公司在年末購物季來臨前宣佈將旗下一元樹折扣雜貨店(俗稱“一元店”)大部分商品單價從1美元“永久”上調至1.25美元,打破了公司秉持35年的“僅售一美元”零售理念,凸顯美國通脹壓力廣泛上升對零售商店的衝擊。

“消費主義”抬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正在利用所謂的“先買後付”服務。一些商家採用分期付款的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的商品。

最近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56%的美國消費者通過“先購買,後付款”(BNPL,“Buy Now, Pay Later”)服務進行消費,這種消費模式通常被視爲“消費主義”。在線平臺DebtHammer.org的另一項調查發現,雖然超過78%的美國人計劃爲假期購物留出資金,但66%的人仍然計劃使用BNPL計劃。

另據數據公司Cardify的一項針對2000多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大約45%的消費者在今年的假日季將首次計劃使用BNPL的服務。

“先購買後付款的模式變得更加主流。”Cardify公司首席執行官德里克·馮(Derrick Fung)表示,“BNPL允許購物者將購買的產品分成等額的分期付款,通常是免息的。這使得即便是高價的商品,看起來也負擔得起,而低價商品的價格更像是幾乎忽略不計。”

分期付款的方式也會鼓勵消費者花更多的錢。Cardify調研發現,近46%的消費者表示,如果不選擇BNPL服務,他們會減少支出。在美國,大多數消費者可以在塔吉特沃爾瑪亞馬遜等零售商的在線商店看到BNPL選項。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蘭納(Bruno Lannes)對第一財經表示:“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很難把疫情影響和其他的因素影響區分開,比如今年頻繁發生的災害性天氣,包括洪水等;還有因爲製造上的限制,導致的供給短缺,以及進出口集裝箱短缺的影響等,這些因素都會對經濟和整體消費產生影響。”

事實上,通貨膨脹正在影響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全球很多地方消費者的消費行爲。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鄧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看到快消品市場正在恢復常態,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影響了消費者的支出,但中國市場仍然呈現多元化的發展。“他還表示,美國和中國在線下轉線上消費渠道方面正在趨同,疫情起到了催化作用,線上銷售會高速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