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部: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将加强督办各地落实经费保障

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双减”工作进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称,各地各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选聘20余万社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

吕玉刚表示,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数据,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数据显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

此外,在课后服务中,根据家长需要,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记者了解到,有学校反映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对此吕玉刚表示,各地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关于师资不足问题,吕玉刚提出,学校内部要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积极参与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把学校空缺的编制、空缺的老师补齐、补到位。

“关于这件事,教育部和中央编办已经做了沟通,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形成了文件。要依照国家中小学编制标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老师,有更多的老师来分担课后服务工作。”吕玉刚称。

此外,还可以采取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下学校之间调剂余缺的方式,弥补师资不足。如有的学校老师承担课后服务能力比较强、水平比较高,可以组织调剂,吸引、安排一些老师到薄弱学校支持课后服务工作。

另外,还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经过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合作,面向社会遴选一批有志愿从事课后服务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包括体育、文艺、科普等方面。

教育部将督办各地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事项

关于场地的问题,吕玉刚提出,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安排课后服务时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

同时他提出要统筹安排,充分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此外他提出,学校周边也有很多有益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体育场馆等。农村地区学校可以就近安排孩子们到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丰富学生们的课后服务活动。

对于校内课后服务,经费问题也非常重要。中央“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对此吕玉刚明确,具体操作要由省里来执行,由省里制定相应标准。

“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财政补贴,也可以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采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明确收费标准。”吕玉刚表示,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经费保障问题一定要解决,他也呼吁当前少数还未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地方,要抓紧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督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