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蕊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峯論壇周在線上舉辦。

12月21日下午,分論壇之一“2021中國企業低碳發展論壇”正式召開,該分論壇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作爲支持單位,以“碳中和新局現實與路徑”爲主題,匯聚產學研各方智慧,探尋產業綠色轉型路徑。

在論壇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作了題爲《“雙碳”目標下產業的轉型及機遇》的主旨演講。劉文強認爲,基於製造業大國的國情,立足工業在碳減排中的重要地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關鍵在於儘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雙碳”目標統籌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內。

碳達峯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

劉文強坦言,“雙碳”目標給中國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首先,從工業能源消費增長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在30億噸標準煤左右,大致佔到整個國家的2/3,因此,我國工業的重化工特徵非常明顯。

其次,從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情況來看,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業的經濟產出總量佔工業的比重不高,大約在1/3,但是能源消費總量大約佔整個工業的70%。“這個比重非常高,所以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對‘雙碳’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再次,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我們以煤爲主的能源結構,給‘雙碳’目標的實現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此外,從主要發達國家的碳達峯數據來看,這些國家一般人均GDP都在4萬~5萬美元,城市化水平超過80%,“這兩個指標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劉文強說。同時這些國家的碳達峯時間都在10年~20年,我們現在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這也是我們所面臨的特殊情況。

劉文強表示,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碳排放達峯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碳排放在經濟發展初期會快速增長,到達一定水平後會形成一個峯值和平臺期,之後開始隨着經濟進一步發展而降低,當排放總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後,能夠實現近零排放。

當前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從注重速度轉向注重發展質量,經濟發展的這種變化同國際發展經驗基本吻合。“中國的特殊在於快速工業化過程與碳達峯之間的矛盾。”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對整個產業和技術創新將帶來深刻影響。”劉文強說。

中國工業碳達峯分三階段

談及“雙碳”目標下中國產業低碳轉型的總體路徑,劉文強表示,“雙碳”目標的實現,要從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和碳匯等方面着手。

能源結構調整方面,我國提出,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佔比2060年預測要達到80%,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

長期以來,產業結構調整一直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我國高耗能行業碳排放佔整個工業的一半以上,因此,“產業結構調整,高耗能行業碳排放的降低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劉文強說,另外,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或者能源排放強度要不斷降低。“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從碳匯角度來看,國家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等也提出了相關要求。“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我們碳封存、碳儲存技術的發展。”劉文強說,現在商業化的碳儲存、碳捕集技術還不算成熟,這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探索。

劉文強介紹,中國工業的碳達峯路徑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20到2025年,部分行業(水泥、鋼鐵)開始依次達峯,工作重點是要控制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產業化。第二個階段是2025年到2030年,工業要總體實現達峯,工作重點是推進總體達峯,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第三階段是從2030年到2060年,要開啓工業的脫碳進程,工作重點是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工業體系。

“中國產業低碳轉型總的要求是要基於我們製造業大國的國情,立足於中國工業在碳減排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當前工業能耗佔比達70%的現實。”劉文強說,實現“雙碳”目標,關鍵在於儘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雙碳”目標統籌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