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嶽琦    每經實習記者 李明會    

今日(12月21日),在千方科技(002373,SZ)舉辦的媒體探訪活動上,千方科技總裁潘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我國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化疊加”的階段,未來智能交通領域企業數量將呈縮減趨勢,但市場規模會擴大。

潘璠表示,去年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十六萬公里,而十四五期間,總里程將建設到二十萬公里。這意味着這五年的建設量將是此前總量的1/4。從量的角度看,老基建仍在快速增長,而老基建對應的是工業化時代。此外,我國信息化基礎還很薄弱,但同時又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因此現在要一併解決工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化疊加”的問題。

潘璠認爲,在這種情況下,智能交通行業企業數量將會隨着“三化疊加”有所縮減。“現在國內營收過億的公司可能有三百多家,全球有一千五百家到兩千家,統計不全。如果看長線趨勢,可能再過二十年,這一兩千家公司隨着‘三化疊加’會有縮減。我覺得這個總趨勢是不能避免的。”

潘璠以電信行業舉例稱,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球大概有兩千家電信企業。然而到了2012年,企業數量縮減到十幾家,真正掙錢的可能只有兩三家,剩下的都是不掙錢的。他認爲,這是一個總的趨勢和規律。潘璠同時表示,智能化背景下,“因爲它偏算法、偏運營,偏全棧式技術,技術門檻提高了,會逐步加速這個趨勢的形成”。

但從市場角度來看,潘璠認爲,當前對智慧交通的投入還不夠,未來投資還會加大,智能交通市場規模也有望進一步擴大。“這個市場會進一步放大,因爲現在來看的話,整個高速這個子行業,信息化的投入佔總投入的3%左右,城市交通的佔比只有2%左右。真正按照智慧化的要求,這個佔比應該到5%~6%之間纔是比較合適的。”

潘璠表示,未來肯定要花二、三十年,甚至三、五十年的時間,把全國甚至全球所有的公路體系升級到可以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體系上去,市場體量可能會更大。他也強調,這一路徑和釋放過程不會是突發的,也不是一、兩年能幹完的,而是一個階段性的、需要較長時間去實現的目標。“這個產業升級的過程會重塑這個產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