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爲各行各業的服務升級提供了硬支撐。特別是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讓醫療診療更加精準,服務更加高效可靠。記者獲悉,從2020年5月海淀醫院骨科開展骨科機器人輔助智能手術以來,截至目前,共完成機器人輔助智能手術約500例,良好的治療效果得到了患者廣泛認可及好評。

  12月17日,海淀醫院骨科成功爲一位69歲老年女性患者完成了一臺微創手術。和以往不同的是,在這臺手術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手術中,由骨科機器人爲醫生“打輔助”,同時應用的5G技術,讓來自北京積水潭醫院的專家能夠“線上”實時觀察、並進行手術指導。

  定位穿刺目標點 40秒鐘掃描誤差小於1毫米

  記者瞭解到,當天進行手術的患者,之前檢查確診爲T11椎體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以前多數患者會選擇保守治療,但這意味着需要將近6周的長時間絕對臥牀,喫喝拉撒都要在牀上,還需要忍受疼痛並且面臨臥牀併發症的風險,躺的時間長了,喫不進去排不出來,還可能會出現墜積性肺炎、血栓等風險。”海淀醫院骨科的副主任醫師石巖向記者介紹。

  而微創手術技術出現後,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即通過一個幾毫米的切口,將一個穿刺套筒扎入受傷的椎體中,注入醫用骨水泥,等待10多分鐘骨水泥凝固成形後拔出,僅需一個類似創可貼的小敷料貼在傷口上即可。有了骨水泥的支持,術後即刻緩解大部分疼痛,患者在術後休息4-6小時後可恢復下地活動,第二天可下地刷牙、洗臉、散步等正常生活。

  “手術中,在脊柱上穿刺是有風險的,稍有不慎傷到脊髓神經可造成嚴重後果,所以需要有經驗的大夫找到合適、安全的穿刺角度進行。”石巖說:“現在有了骨科機器人的輔助,通過僅40秒鐘的掃描,就能將患者的三維圖像呈現在機器人主機上。醫生可以清晰的看到骨頭、神經,輕鬆地規劃出一條安全路徑,機器人則可以按照規劃的路徑,誤差小於1mm。隨後,醫生僅需沿着機器臂的套筒紮下去就能精準的穿刺到目標點。”

  5G技術加持 專家遠程指導保駕護航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的智能微創手術依託5G技術,在經驗豐富的專家“線上”指導下順利完成。“5G通訊技術快速發展,讓千里之外的專家也可以就在身邊,不僅可以實時觀察指導手術進行,甚至可以遠程操作機器人的規劃及運行。不受任何地域限制,隨時請到專家保駕手術,保證患者安全。”石巖說。

  記者瞭解到,目前,海淀醫院骨科作爲北京市科委《基於5G技術的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的協同單位,參與了5G技術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探索工作,也正在爲此後建立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中心及示範教育基地而努力。

  “骨科機器人在輔助脊柱手術中展現出高精度、安全性已經被廣泛證實。海淀醫院骨科將依託骨科智能手術技術,全面探索微創、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通過更小的創傷、精準穩定的智能技術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讓每一位患者受益。”石巖表示。

  此外,海淀醫院骨科也開通了患者住院全流程智能線上管理,讓患者、家屬可以每天在線上與治療團隊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在治療的不同階段,接收到病情介紹、手術介紹、手術風險告知、術後康復指導視頻等內容。並通過科普視頻,生動具體展示如何康復,讓家屬、患者通過線上服務及智慧醫療獲益。(記者 王豔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