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将“大思政课”、“六要”、“八统一”等纳入了建设标准。当前,各地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办好思政课,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更为可喜的是高校间的交流也增多了,借力合力形成协同效应。社会“大思政课”和课堂“小思政课”紧密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除了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之外,学生对思政课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思政课教师要种好责任田,回应大学生的更多期待,努力讲好学生喜欢的思政课。

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是拨动心弦、打开心扉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与交流,真正的教育应该充满人性、智慧与启迪。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早日发现它,奋力去激发它,让它熠熠发光。小课堂打开的是大世界,告诉学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学,在书本上学,还要到广阔的社会大世界中去学习,将思政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在经历与体验中去学习。难忘2020年春的那场 “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生动及时,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和专家的精彩解读带给大学生太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生命、关于勇敢、关于担当……再比如,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走进了大学思政课堂,教大学生如何将思政理论与时事相结合写评论。让新媒体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以赛促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再度拓宽。

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是愿意参与、心向往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延安大学将课堂搬到杨家岭、枣园、南泥湾;北京理工大学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学生们带上VR眼镜体验重走长征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改编并演绎交响清唱剧《江姐》,上海音乐学院排演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红色征程,颂扬伟大精神等。武汉大学“我心中的思政课”公众号,展示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作品,精彩纷呈,特等奖作品湖南农业大学的《待到黄桃成熟时》表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温暖,仿佛观看者也参与其中,心向往之。“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政课给大学生展现的是美丽的中国、魅力的中国、深度的中国、生长的中国,在这里同学们得以用自己喜欢的各种叙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接地气”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里可诗可画,可编可演,通过参与让大学生获得感更强,使思政课堂更鲜活、更有亲和力。

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是引人入胜、面向未来的。幸福是来自内心的感觉,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让同学们跟随英雄模范的人生故事读懂幸福、创造幸福、树立奋斗幸福观是思政课面向未来的应有之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责任与担当,思政课要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帮大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倾听历史、学好理论,做历史的铭记者、理论的传承者、故事的讲述者,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