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華大學楊燕綏:失能失智老人照護是剛需,不能只靠養老機構

12月23日,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指數課題組、大家保險集團三方聯合編制的《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在中新社舉辦的國是論壇之“城心養老:養老新趨勢”上正式發佈。

藍皮書從養老服務基本問題、養老服務需求研究、養老服務供給研究和國內外典型案例研究四個方面進行梳理,旨在爲養老服務政策制定和企業發展提供參考,促進社會共識,探討最能滿足中國居民養老需求的理想模式。

藍皮書主編、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帶領團隊在2021年開展了“中國城市居民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調查發現52.85%的受訪對象選擇居家養老,受訪者更願意父母選擇在家養老,佔比58.23%。選擇在家照護失能父母的比例較低,選擇社區照護和機構照護的比例高於父母的選擇。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已經意識到失能失智和臨終照護是剛需。

12月23日,楊燕綏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不能一味把失能失智老人丟給養老機構,要解決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這個剛性需求,基層緊密型醫共體的建設至關重要。

失能失智老人照護是剛需,着力打造正三角的醫護體系

11月26日,據央視新聞報道,目前我國失能失智老人約4500萬,今年以來,我國已在北京、山西、遼寧、四川等15個省份開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試點。

“伴隨着人口老齡化,當國民壽命越高的時候,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需求就越明顯。”楊燕綏對澎湃新聞表示,這個需求是家庭有孝心有錢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爲需要專業技術和專業空間來解決。

在楊燕綏看來,對失能失智人羣的照護屬於廣義醫學,它不在狹義的醫學當中,它也不屬於醫保基金付費的範圍,屬於目前正在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其實不能把高齡失能失智老人的問題一味地丟給養老機構。”楊燕綏表示,養老機構主要還是負責老人的生活照料,一旦承擔了失能失智照護則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投入,比如剛需的急救,失能失智老人照護更需要國家的衛生醫護體系。

楊燕綏認爲,國家現在就要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打造一個正三角形衛生醫護體系。

什麼是正三角的醫護體系?楊燕綏解釋,正三角形的醫護體系基層是最大的,龍頭醫院的醫生把關,醫護團隊下基層長期負責急性後期的康復護理,託管社區或者社區的康復醫院,指導照護機構的工作。

楊燕綏表示,所以基層緊密型醫共體非常關鍵,這個服務體系打造起來後可以支持甚至嵌入社區,而不是讓養老社區養老機構自己去辦這個醫護體系。

“自己去辦的危害性非常大。”楊燕綏表示,因爲一個養老牀位和一個醫療牀位的成本和功能差異非常大。如果把這樣的責任劃給養老機構,養老機構盲目地去配建醫療牀位和引進醫生,護工的工資就更低了,如果護工的工資再這麼低下去,這個產業很難發展起來。

最適合的養老服務最大的堵點在哪裏?

藍皮書的“中國城市居民養老服務需求調查”中提到,受訪者爲自己選擇養老方式的結果顯示,52.85%的受訪對象選擇居家養老,其中25.3%的受訪者希望在不能自理時由家人照護;27.55%的受訪者希望由專業機構提供居家服務;26.42%選擇需要社區養老服務,其中有18.86%的希望能去社區日間照護中心;另外,7.56%的老年人希望能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居住,有17.58%的老年人願意選擇去機構舉辦的養老社區和照護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北京市老齡委專家委員會委員黃石松在國是論壇上指出,最適合的養老服務有三個要素。一是專業化的服務。談機構、談照護、談康復,關鍵是要有專業化服務。二是有家的感覺。把養老機構搬回家,辦家庭養老牀位已成爲當下養老趨勢。三是價格合適,可以承受的支付能力。

不管是在居家養老還是去照護機構養老,照護人的問題都是關鍵一環。

養老服務業是長壽經濟新形態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也被許多人稱爲朝陽產業。但就是在這一個朝陽產業中,從業者尤其是我國專業護理人員不足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

“要用最短的時間建立中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可能有一個矛盾。”楊燕綏認爲,現在養老服務要配置房屋土地和環境的改善,投資都很大,所以這時候總是用擠壓人工的這個方式來做。這個時期應該儘快轉變,當土地房產合理配置,要儘快提高專業護理人員的收入。

“在西方,養老服務業發展相對成熟的時候,一個成熟護工的收入不低於一個醫生。”楊燕綏表示,現在養老行業護工的薪資很低,大齡勞動人口和新生的勞動人口,甚至包括農村富餘轉入城市的勞動人口,都不選擇這個專業,因爲沒辦法生存下去。護工的待遇是今後在土地房產配置之後最關鍵的問題。

黃石松則認爲,“最後一米”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提供最適合的養老服務最大的難點。

“最後一米”的體制機制障礙體現在哪方面?黃石松指出,如今老年人口空間結構、分佈和養老服務健康資源的地理分佈錯位。老年人集中在中心城區,但這些地區的養老服務資源緊張;老年人需要整合的、一站式的、打包的服務,但現在市場能夠提供都是比較碎片的服務,專業程度不高,特別在照護、健康方面。

黃石松認爲,“最後一米”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的表現就是供需兩邊的不匹配。考慮到這點,住房制度還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從規劃設計、空間佈局、老年友好社區到房屋的交易、租賃、物業管理,全流程思考老齡化社會的住房政策十分必要。

“總的來說,實現最好的養老服務還需要多方共建共享,政府、家庭、社區、保險、住房制度改革共同推進,對此我充滿期待。”黃石松說。

責任編輯:蔣子文 圖片編輯:金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