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災情救助:協同能帶來更高的效率

信息共享,資源互通,纔有更好的效果。

西安疫情暴發以來,郝南以志願者身份加入西安社會工作者協會參與線上協作工作。

在接受《中國慈善家》專訪之時,電話那一頭郝南不時快速敲打着鍵盤,順便對接了500萬斤蘿蔔的需求信息。“我就是個二傳手。”他說。西安社工協會在22日西安管控升級之前就建立了支持社區志願人力和物資、專業服務的平臺,這也正是郝南的優勢。

“陝西社會組織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勢,在這次疫情中,在西安的社會組織幾乎都響應了。”郝南說,“但現在大家都在埋頭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在具體的行動中大家能夠協同起來,信息共享,資源互助,將能發揮更大的效率和作用。”

《中國慈善家》:據你瞭解的情況,西安市民目前主要的需求是什麼?

郝南:西安的疫情比較膠着,使得防控的形勢非常複雜。

首先是居民生活物資缺乏的問題,這是看得見的硬需求。在嚴控之前,政府發放的食品基本上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補給還存在很大的挑戰。

作爲一個大城市,防控時間一長,社會層面的一些軟性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比如,求醫問藥的需求一直都存在。與心理問題相關的求助可能也會增加,這在武漢、通化都出現過。長期的防控會造成一些親子關係、家庭暴力等問題。西安封城後,焦慮、抑鬱、情感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可能也會逐漸浮現出來。此外,還有一些特殊人羣,比如孤寡老人、殘障人士,以及居住在城中村的邊緣流動羣體,他們的困難也在疫情中突顯出來。

這些需求不能簡單地靠物資供給或者打通供應鏈來解決,而是需要精準化、有針對性地去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

實際上,這些都是社會組織日常處理的問題,因此在解決這些問題時,社會組織會更有優勢。陝西有着深厚的公益傳統,此前就做了社會組織的孵化和支持,更有婦源匯這樣的老牌公益機構。經過20多年的深耕,西安社會組織在服務上的專業性和多樣性都很突出。據我所知,針對這些需求,在西安的社會組織已經做出了一些有效的回應。

比如,陝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開發了一個陝西社會組織線上供需平臺,收集了很多來自城中村等地的求助信息,及時發現一些問題,快速籌措物資並號召社會組織、志願者響應。同時他們在後臺組織志願者篩選覈實,將比較迫切的問題交給當地救援隊和線下志願者協調解決。

我們也響應了陝西省民政廳和陝西省慈善聯合會發起的號召,將騰訊捐贈中的200萬元資金投入城中村的物資採購中,重點針對10類特殊人羣,以及部分社區提供的困難羣衆人員名單,專門展開緊急的定向物資救助。大概兩三天時間,這批物資就快要發完了。現在我們的資金也不夠了。

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德基金會、壹基金等省外組織,聯合西安本地的一些合作伙伴也開展了扶危救困工作。

本地的社會組織,有關注婦女兒童的,有關注殘障人士的,也都在收集各自服務人羣的需求。婦源匯聯合了幾家機構開展服務,其中一位老師在打通渠道,幫助白血病兒童進醫院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的白血病兒童經他介紹最終得到醫療幫助。

此外,西安聯衆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結合日常社區工作優勢,深入社區詢問需求,通過建立共享文檔,建立需求和物資對接的渠道。陝西省志願服務聯合會和北京惠澤人iwill專家團隊開展“同心抗疫·陝西志願者聯合行動”,組織心理諮詢師、社工師、醫師、律師、培訓師志願者,從線上進社區開展專業服務,目前已經下沉到60多個社區了。

《中國慈善家》: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社會組織的優勢似乎還沒充分凸顯出來。

郝南:之所以我們還沒看到,是因爲前期大家都在埋頭做事,很少宣傳。但我認爲,在具體的行動上,不同社會組織之間還有很大的協作空間,大家合起來會形成局部大於整體的效果。現在也建立了幾個協同性的平臺,但這些平臺之間還是可以打通,可以有一些更好的做法,在行動層面而非僅僅在組織形式上,能讓大家把行動力和行動資源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在行動中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通。  

只有做出來,才能被看得到。我們還是希望在現在就有一個更好的資源優化和整合,這對於下一階段的工作開展格外重要,比方說搭建社區平臺和提供社區內專業服務的就可以配合,服務殘障人士的社會組織可能缺乏物資支持,就可以找做物資發放的社會組織合作。

大家都有各自執行的能力,都有各自執行的資源,雖然大都在線上,但有些工作還是可以做的,只有到最後一步才需要具體的人去做,而且大家都有這方面的人力。

我認爲,在機構協作上可能會有很多挑戰,但是在具體的行動協作上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

《中國慈善家》:這種協作的難點是什麼?

郝南:我覺得關鍵是大家得知道彼此在做什麼,找到行動中的需求點,基於需求開展合作。比方說我們團隊的物資工作,就是由媽媽環保和婦源匯的同仁支持的。

需要強調的是,在機構層面協作還是在平臺層面協作,這是需要作出區分的。合作不僅僅是因爲這個機構好,而是因爲雙方做的事情有很大的互補性,能夠相互取長補短,變成一個更好的整體。我認爲,形式上的合作不如行動上的協同,在資源互補性上的合作會更加堅實。

1月6日,西安一個封閉小區,除醫務人員、志願者和物業人員外,居民在指定的消毒區域領取採購的蔬菜、米麪油等生活物資。圖/視覺中國

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或者在哪些方面可以找到契合點。我們現在這幾個平臺分別形成了一個一個小的信息圈層,如何打破這些信息圈層是關鍵,只有打破圈層才能看到別人做的事情,才知道彼此的契合點是什麼。

從融合的機制來看,只有政府能夠去打通省和市之間,打通各級各部門之間的界限。

我覺得有一點特別重要,要在事情上做聯合,並不一定要分個主次,不是要強調以誰爲主的思維觀念,這樣協作起來才更加順暢。

《中國慈善家》:社會組織那麼多,如何互相看見,精準對接彼此的需求?

郝南:互相看見的一個前提,是要在特定的事情、特定的領域中去討論。比如我要做殘障人士的服務,跟這個事情有關的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可以自行對接解決,不需要那麼多人一塊兒做,否則效率太低了。

社會組織事情太多,太忙,沒有辦法去用一個平臺去整合所有的問題,整合所有的工作。我覺得可以借鑑聯合國的方式,他們在應急響應中會設立11個專業組羣(cluster),有的解決兒童問題,有的解決食品問題,有的解決精神衛生方面的問題,有的解決醫療方面的問題……

通過劃分成不同的羣組,在羣組的專業議題中做進一步的協作和聯合,而不是把所有的問題放在一起去討論。因爲疫情背景下,社會問題被分成很多方面,沒有哪個組織能覆蓋所有方面,大家只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討論得更深,資源整合才能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