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印度追繳8800萬美元稅款,小米回應:堅持合法經營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貓哥

來源/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1

最近,小米印度公司收到了一份高達65.3億盧比的罰單。

說是在經過調查和搜查後,印度的稅收情報部門(DRI)要求追回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之間被偷逃的65.3億盧比(約合5.6億人民幣)關稅。

爲啥呢?

因爲DRI發現,小米印度公司向美國高通和中國小米支付了特許使用費,但是沒有計入進口產品的價值中,涉嫌違反1962年海關法和2007年海關估價規則。

對於這件事,小米也做了回應了幾個要點:

1、小米在全球範圍內堅持合法合規經營,並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2、不是近期的業務,而是在“翻舊賬”,發生在2017年4月1日-2020年年6月30日之間;

3、印度的聲明也非最終結果,小米會繼續和印度稅務當局溝通;

4、對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該計入進口商品價格,這在各國都是一個複雜的技術性難題。

好像回應了一切,但對於到底有沒有偷稅漏稅也沒有硬扛。

但是印度認爲自己理由充足。

他們直接搬出了具體的法律依據,特許使用費需計入商品的完稅價格,據此,印度方面覺得偷稅漏稅實錘了。

但是,這個處罰背後多少有些非同尋常。

其實在上個月,印度就已經預告,針對中國企業進行一波搜查,OPPO、vivo、富士康都在列,印度方面肯定是有備而來,定不會空手而歸,畢竟,印度不是中國公司的主場。

對此,中國駐印度大使館還專門做了一次答問,專門提到了印度的營商環境。

2

印度這個國家有不少奇葩事,就包括其營商環境。

2014年,莫迪上臺後,提出了“Make in India”計劃,要讓印度的製造業從15%的比例提升到25%,印度沒少到世界各地去遊說投資,想要替代“Made in China”的意圖很明顯。

但是,這個計劃並不順利,搞了3年,搞了一個寂寞,製造業佔比不僅沒提升,反而下降到了不足15%了,到現在,取代中國製造也幾無可能。

爲啥呢?

營商環境太差了。

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便利度報告顯示,2014年,印度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在134位,到2017年,到了第130名,三年僅上升了4位,可見在印度投資有多難。

這兩年確實有些改善,排名也提升到了63位,但細一看,在10項指標中,真正提高的只有4項。

其中,最大的短板在合同執行上,排名第163名,納稅排在115名,也是中下水平。

與這個排名對應的,國際巨頭基本都在印度都遭遇過稅務上的苦頭,包括但不限於微軟、諾基亞惠普、谷歌、雅虎、三星、華爲等等,小米只是一個新的收割對象。

在此之前,多家中國企業也被突襲過辦公室,字節跳動還被凍結過資產。

如果聯想到更早之前的針對中國APP的封禁,“開放、公平、非歧視”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在印度當老大,可能沒什麼好下場。

在小米之前,印度市場上曾是諾基亞獨大,印度不僅是諾基亞的重要市場,還是生產基地,2013年,諾基亞也遭到過一出突襲辦公室的戲碼,被懷疑逃稅5.42億美元,第二年又向諾基亞開出了4.14億美元的欠稅單。

那時,恰逢微軟要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一個美國公司收購芬蘭公司,在印度節外生枝了,印度認爲,想要完成資產轉交,就得先向稅務部門補齊11億美元的稅款。

項目一加總,要繳的稅還越來越多了,諾基亞覺得這事兒荒謬,但交易不得不因此延期。

現在諾基亞還在支持“Make in India”,但是已經大不如前。

還有更慘的。

2007年,來自歐洲的通信運營商沃達豐收購了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在印度的業務,進入了印度市場,也是奔着當老大去的,但是出師不利。

印度稅務部門認爲,這筆交易雖然是倆外國公司,但是資產在印度,得繳稅,相關的資本利得稅開出了26億美元。

但是沃達豐顯然是不願意的,於是一路開始打官司上訴,官司一路打到了印度高院,最終在2012年落定沃達豐勝訴。

勝訴了是吧?還是能搞你,騷操作很快就來了,印度居然修改了稅法,而且新稅法溯及既往,可追溯到60年代,看起來沃達豐的這筆稅款,印度是勢在必得了。

有法可依後,印度最高法院最終也推翻了自己的判決,沃達豐又敗訴了,各種補稅、滯納金、利息,罰單滾到了51億。

連美國人都坐不住了,這個口子一開,以往歐美在印度的交易都得納稅,那還了得?

這筆稅收,成了國際爭端。

後來,爲了平息歐美的怒氣,印度財長表示,不會對50年前的案子大動干戈,僅對6年內的案件回溯,最後這個條款就成爲了爲沃達豐定製。

到了2017年,印度還向早就出清業務的和黃髮出了790億盧比(約96億港元)的稅務罰單和高達1643億盧比(約200億港元)的利息。

這筆交易無論是買的還是賣的,都沒有精過印度。

4

從過往的歷史來看,小米的這筆罰單,面臨的狀況也不是很妙。

1、印度的稅收申訴,出了名的難,根據德勤的一份報告,從上訴、仲裁、法院到最高法院,一整套流程下來,最高可達8年,和解可能比打官司划算。

如果真的打官司,成本可能比罰款還高。

2、現在的大趨勢是,經濟環境不好,大家都在拼命擴大稅源,去年底,全球最低的稅率統一到15%,130多個國家簽字,就連避稅天堂愛爾蘭也沒有頂住壓力,提高了稅率。

據OECD測算,全球最低稅稅率爲15%,預計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增加1500億美元的企業所得稅收入。

擴大稅源這事兒對於發達國家都很急迫,更遑論印度這樣本來就緊張的國家,最低稅率對印度的影響雖然不大,但是稅收合規的事兒緊一緊,那麼自然能夠從小米這樣的大戶手裏拿到錢。

小米基本上是順着“Make in India”的節奏進入的印度市場,被要求補稅的2017年,小米手機的市佔率在印度排到了第一,後來更是直接設廠,本地化管理,印度市面上的大部分手機,都來自印度工廠。

即便營商環境如此,小米也難以放棄印度市場。

小米的海外業務營收,快佔到營收的一半了,而海外主要就倆地方,西歐和印度,整個歐洲才7.4億人,而印度有13.8億,就連小米的資金也主要以人民幣、美元和印度盧比來計算。

小米在印度的收入很高,但是利潤並不太盡如人意,但對於小米而言,依賴已經形成了,恐怕罰單再高也得交。

5

小米的倒黴事不止這一件,在國內也不消停。

最近,小米12系列也開始銷售了,大範圍缺貨的飢餓營銷終於不再了,但還是遭遇到了翻車,一個被雷軍翻牌的小米6釘子戶,終於換了小米12,但是緊接着就出現了4天死機三次的事兒,這大概是比稱爲“釘子戶”更鬧心的事情了。

這大概是小米12最早的翻車事故了。

而通常故障爆發還有一定的週期,以後小米的售後也有的忙了,看起來,小米仍未解決其品控問題。

今年的小米12在對標蘋果,而蘋果公司也沒讓小米好過。

天眼查的信息顯示,小米有多個商標被駁回,比如“小米AIRBOOK”、“MI APP Store”,而異議人均爲蘋果公司。

這個很明顯就是衝着蘋果的“Macbook”和“APP Store”來的,蹭蘋果的意圖很明顯了,商標高度相似,於是不予註冊也是在情理之中。

無論是國內國外,還是遠慮近憂,在印度市場做老大的小米,可能還得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