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財快評:促進生育,印鈔之外還有很多辦法

近日,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稱他們找到了“解決低生育的辦法”,那就是“儘快建立鼓勵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萬億,用10年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這立刻引發了輿論熱議。

目前中國人口出生率已跌破10‰,並預計將會出現人口負增長,鼓勵生育勢在必行的共識已經形成,但如何做,以多大力度去做,還尚未有一致看法。

任澤平所說的方式,未必會引發通脹。當下隨着相對溫和的新冠變種奧密克戎病毒的流行,可能全球其他國家在扛過這一波後,隨着藥物能力對病毒的控制能力加強,都會逐漸從疫情中走出來,恢復產能。這會對國內供應鏈形成壓力,國內供應鏈就會更大程度轉向國內市場消費。在產能剩餘的情況下,適度的增發,未必會引發通脹。此外,數字人民幣,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新手段,增發的貨幣,可以實現專款專用,減少對物價的衝擊。

但無論如何,直接印鈔是一種非常激進的方法。央行在一級市場直接購買國債的行爲,也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即政府收不抵支出現赤字時,不像往常向市場發債借錢,而是政府讓央行“印錢”來彌補赤字。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央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中國歷史上的兩次特別國債,基本都是銀行購買特別國債後,央行再從銀行手裏購買特別國債。央行從二級市場購買國債,就繞過了法律限制。一方面,這體現了法律的嚴肅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技術性的問題都好解決,關鍵還是在於對生育福利意義的認識與態度。

雖然現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生育福利出臺,但人口是全國流動的,今後向大城市聚集仍然是不可逆的規律,那麼,從動機上說,有能力的地方未必有動力,有動力的地方未必有能力,顯然都無法持續。人力增長是全國性的福利,也就是中央政府才能從國家層面收穫穩定的收益,故而生育補貼必然是全國性政策,也只有從國家層面的財政支出來解決。

在印鈔之外,辦法也有。12月16日,在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截至目前,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3.42萬億元,佔已下達額度的97%,全年發行工作基本完成。這種地方債具有國債的特徵。這個額度,也可一部分,比如兩萬億由財政部發行,然後按照各地人口出生數量給到地方生育福利支持。某種程度上,這意味着從基建向生育消費的轉移,這是合理的,畢竟,離開了人口,基建的效率也會下降。

不管是當前一些意見,對丁克增稅,還是徵收單身稅,實質上都是分蛋糕,其實,政府手中也有增量手段,即向生育家庭定向供給他們所需的最大要素:土地。可採取部分退還土地出讓金的方式,解決生育家庭的最大困擾:房子。有了房子,小孩活動空間更大,祖輩幫忙帶孩子也有居住的地方。這種方式,對經濟循環來說,是一個要素增量。

當然,這會造成房屋單價的下降,也就是說當前不動產的持有者且沒有生育孩子的人,會承擔成本。但考慮到房地產稅的實施,相當於對房地產稅做一個變換,用這部分收益定向刺激生育。 從整體來看,土地的定向配給,雖然造成單價下降,但總體面積增加,未必會造成國家整個房地產資產總價值的下降。

從更大層面看,一項政策的效果最終還是在於與政策對象的互動,促進生育的福利政策要與正確認識生育的社會結合,纔能有最大效用。任澤平所謂的“不要指望90後00後。75年-85年的這批人還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而90後和00後不要說生二胎或者三胎,很多人甚至連結婚都不願意”,實質上就是指的觀念問題。所謂的現代社會本來就有消費社會的雙曲貼現問題,加之過去對傳統“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的錯誤批判,造成了生育觀的多重扭曲,要想獲得好的政策效果,就得把扭曲的生育觀再掰過來,認識傳統社會理念價值,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