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轉手就是天價?炒鞋炒玩偶風生水起,新消費模式還是擊鼓傳花?

眼睛直盯着倒計時,手裏緊攥着筋膜槍,時間一到,開“槍”狂點。只見手機屏幕上先是提示“前方擁擠”,頃刻間“加入購物車”選項就“灰了”,顯示“售罄”……王翊帆知道,又白忙活了。

1月12日早上9點,是熱門潮鞋耐克熊貓DUNK的又一個補貨日。王翊帆提前定好鬧鐘,早早起牀搶貨,這次還用上了筋膜槍。結果,還是一樣的“未遂”。

她告訴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2021年底和2022年初,該款球鞋已補貨多次,她是次次參與,次次“陪跑”。

“秒光!鞋實在太難搶了!”她感慨。

價格轉手就翻好幾倍?

需要“搶”的,自然不是普通的鞋。

“最近幾年,每逢有比較重要的聯名款或較熱門的球鞋發佈,我都會試一試,但總共也就成功了三四次。”王翊帆說,“這次我特意用筋膜槍壓着手指,希望點購買鏈接的時候能快一些,多點幾下,說不準就搶上了。”

筋膜槍其實是一種軟組織康復工具,通過高頻率衝擊放鬆身體的軟組織,一般1秒鐘能振動30次至50次。許多參與“搶鞋”的人認爲,拼的就是手快,用上筋膜槍肯定比自己用手點快,搶到的概率大一些。

“難搶也不奇怪。畢竟爆款潮鞋轉手一賣,淨賺好幾倍。”王翊帆告訴記者,“我曾經加價1000元買了一款發售價1000多元的鞋,漲到4000多元時轉手賣了,淨賺差不多2000元。”

一雙熱賣的潮鞋溢價能有多高?

全職賣鞋的“90後”微商管雲介紹,2021年最火的Travis Scott和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聯名的倒勾款AJ1,原價1400元左右,目前二級市場已經賣到了1萬元左右。不過,相比2012年KANYE WEST和耐克合作推出的椰子鞋,這雙鞋又是“小巫見大巫”了。這款椰子鞋當時發售價格爲1999元,目前二級市場價格在8萬元左右,但仍然“一鞋難求”。

來源:得物APP(左圖),發發奇APP(右圖)

潮鞋市場動輒溢價幾倍甚至幾十倍,潮玩市場同樣給人“飛一般的感覺”。

某潮流藝術空間負責策展和運營的負責人陳靜宜介紹,目前積木熊(Bearbrick)的一些所謂“熊王”,在二級市場上價格甚至可能達到幾十萬元一個。該品牌和藤原浩的聯名款,因爲製作材質較爲特殊,在二級市場價格也可能高達幾十萬元。

阿里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炒鞋”“炒玩偶”這類小衆市場會火起來,個別產品能夠獲得高溢價,主要是因爲當下消費人羣發生了變化。

“整體上看,現在‘90後’、尤其‘00’後等年輕羣體在潮玩等方面消費意願很強,對文化類IP代表的新、奇、特的消費場景有較大需求,對價格的敏感性較低。”郝建彬說。

入手就能賺錢?

高溢價也吸引了不少普通消費者的目光,希望從中賺一筆。但這個行當真的能賺錢嗎?

記者從多位從業人員處瞭解到,個別商品溢價奇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產品的稀缺性。部分品牌僅發售較少的數量,無法滿足龐大的消費羣體。同時,“人爲稀缺”也是溢價原因之一。一些“二道販子”會在二級市場大量囤貨,人爲製造供不應求的現象。二是推出聯名款提升價值。產品和其他品牌或IP合作,藉助多方影響力,提升自身產品價值。三是明星帶貨的光環效應。

多位從業人員提示,在這個市場裏,能翻倍交易的產品只是極少數,不少以發售價格拿到的商品在二級市場只能降價出售。

“相對於海量的產品而言,溢價較高的仍然只是少數。鹹魚上大部分的盲盒潮玩產品,比如,原價59元、69元的產品,二手的二三十元就可以買到,甚至十幾塊錢就可以買到。”泡泡瑪特某部門管理人員劉勇說。

需要注意的是,“炒鞋”“炒玩偶”並不是無本買賣,交易手續費同樣很高,尤其是在價格不及預期的情況下。

陳靜宜表示,如果在拍賣行或平臺等正規渠道,賣家付給“中介”的手續費是按照意願成交價計算,意願成交價越高手續費也越高,這需要“炒家”自行承擔。而且潮玩市場的受衆羣相對較小,依賴個人偏好,有的款式剛出來時可能比較火,但熱度過後價格會有明顯回落。

資深從業人員又能賺到多少呢?

一位在潮鞋行業全職工作十多年的賣家應宗對記者說:“不要把這個行業想得太魔性。賣一雙鞋利潤率在2%-8%,目前月收入爲一兩萬元。”

管雲說,在一款潮鞋上市前就判斷其是否受歡迎的難度很大,“如果我能準確判斷的話,也就不會賠錢了。”比起炒個別溢價率高、但無法判斷更難以到手的潮鞋,他如今主要賣實戰類球鞋,利潤率在3%-5%。

警惕被“割韭菜”

業內人士提醒,對於想在潮鞋、潮玩二級市場賺一筆的業餘“炒家”來說,這個市場可謂是“魚龍混雜”,需警惕被“割韭菜”的風險。一方面,“二道販子”買斷市面上產品,使得部分商品價格非理性上漲;另一方面,潮鞋和潮玩二級市場監管仍處相對空白狀態。

業餘買賣潮玩盲盒的“95後”會計師張樂表示,很多潮玩瘋狂漲價和“黃牛”不無關係。所謂買不到、得加價買的情況,並不完全是因爲需求高於產品儲備,而是“黃牛”過度囤積導致的市面庫存不足。

有業內人士提示,高價入場會面臨很大風險。某個商品的價格在炒至高點時,一定會回落,價格“泡沫”被戳破時,受傷害的還是接盤者。

早在2019年,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就發佈過題爲《警惕“炒鞋”熱潮,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簡報表示,“炒鞋”平臺實爲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本報記者:趙白執南 王舒嫄 彭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