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口仅增48万,我们最该担心什么?|新京智库

1月17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出炉。

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1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相比于GDP的强劲增长,去年人口增加48万,这是自1962年以来人口增长量最低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我国人口负增长何时到来?这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零增长”早有预兆

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放缓态势明显,多个省份出生人口创下新低。

这从最近一些省份陆续公布的2020年人口出生数量中可见一斑。

以户籍人口第一的河南来说,《河南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河南新出生人口数量为92万,这是河南统计年鉴从1978年出生人口有记录以来首次低于100万。

同为中部人口大省的湖南,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3‰,为1950年以来新低。2020年湖南出生人口为56.64万人,也是1962年以来首次跌破60万人。

除了相对“能生”的河南和湖南,江苏、吉林等地的出生人口在2020年也都创下新低。

在人口死亡率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出生人口的降低无疑是导致人口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

人口“零增长”提前到来引发公众对人口负增长的担忧。 

零人口增长的绝对意义是指当年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但发生这样巧合的概率几乎不存在,所以根据已经实现了人口负增长的国家的经验和模式来看,零人口增长通常以某个时间段衡量,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或者某一年。

2020年我国的净增加人口是204万,2021年净增加4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是0.34‰,相对于14亿的中国人来说,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零增长”的区间。

对于“零增长”的到来,有学者表示,从人口增长的变化来看,“零增长”比预期来得要快一些,原本的预计是“十四五”末期,但是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中国就面临了人口增长新困难。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没有什么悬念。

人口“零增长”背后,是育龄妇女的减少。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能否一直保持人口数量第一也备受关注。

此前,根据联合国的测算,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6亿的峰值后趋于下降,到2050年为14亿。

▲人口“零增长”背后,是育龄妇女的减少。图/unsplah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2019年的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人。

而2016-2018年15-49岁育龄妇女减少的数量分别为491万、398万和715万。2018年和2019年减少的数量较以往明显增多。

在17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

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

增量在减少,总量没有减少

对于人口提前进入“零增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侯海波曾表示:“外界之前对中国人口将减少的担忧其实来自增量的减少担忧,但是人口总量还是继续保持增长。”

宁吉喆在此次发布会上也强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虽然中国人口目前保持在14亿多的规模,但是人口具有队列效应,1998年龄段适龄生育数量比1990年龄段适龄生育大幅减少,如果这部分年龄段生育意愿下降,未来中国人口能否保持14亿规模还是存在一定压力。

对于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下降,宁吉喆表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仍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人口增长出现大幅下降可能与新冠疫情也有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婚育安排。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有所下降。

▲资料图。图/吴江 摄

据统计,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韩国年轻人近两年都推迟了结婚和生育计划,导致“婴儿荒”现象进一步加剧。韩国统计厅去年年末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总人口(含在韩居住外国人)为5175万人,较2020年的5184万人减少9万人。这也意味着韩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为有统计以来首次。

此外,出生人口减少问题更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宁吉喆也表示,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

人口素质提高有助于释放二次人口红利

低生育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

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报告显示,从1950年至2020年,全世界的总和生育率(TFR)由4.97下降至2.47,其中,发达国家的相应指标由2.82下降至1.64。

2021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根据这样的规律,我国已经在生育率更替水平以下的低生育水平状态运行了30年。

但也应该看到,人口增长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将有助于释放二次人口红利。

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间,凭借人口红利,我国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培林曾表示,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维持比较优势,就要大力推动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是我国新的人口红利所在。

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

新常态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值得关注。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也正处于“青年波”向“老龄峰”过渡的时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2021年,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

以法国来说,法国由年轻型的国家过渡到老年型的国家用了约150年,中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过渡到老年型,只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

文 | 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