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上海證券日前針對安旭生物發表了一份長達40頁的深度研究報告。上海證券稱,安旭生物具有高度原料自供能力,持續看好市場廣闊的POCT檢測賽道,並給出“買入”評級。

但隨後安旭生物公告稱,公司未接受過上海證券相關人員任何形式的訪談調研等活動;報告僅爲上海證券研究所意見,不代表公司立場。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A股市場上新冠檢測概念風口正強,安旭生物在1月6日至14日的7個交易日內收穫5個20%漲停板,期間漲幅達144%。

券商研報唱多業績預期

1月11日,上海證券研究所發佈題爲《原料自主可控,引領POCT檢測發展》的公司深度研究報告。

來源:上海證券研報

上海證券對安旭生物的深耕領域、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公司自身的競爭壁壘和在研管線的競爭力進行了詳細介紹。

上海證券預計,2021-2023年安旭生物將實現歸母淨利潤 7.26、29.88、16.55 億元,同比增長11.9%、311.5%、-44.6%,對應EPS爲11.84、48.72、26.98,2021-2023 年PE估值爲15.08、3.67、6.62倍。上海證券表示,持續看好市場廣闊的POCT檢測賽道,同時,公司屬於優質賽道內具有高度原料自供能力、品類豐富的核心POCT 試劑提供商,在海外疫情催化,以及獨家自測筆銷售帶動下業績有望顯著增厚,公司未來亦可藉助大量的盈利現金進行產品研發、渠道擴建和產能提升,前景廣闊。上海證券給出的投資評級爲“買入”。

近期,A股市場上新冠檢測概念風口正強。安旭生物在1月6日至14日的7個交易日內收穫5個20%漲停板,期間漲幅達144%。上海證券該報告的發佈日期(1月11日)正處於安旭生物強勢上漲時期。

公司連夜發佈澄清公告

不過,安旭生物發佈的澄清公告,使該報告陷入尷尬局面。

1月11日晚間11點半,安旭生物發佈《2021年年度業績預增暨澄清說明公告》。公告稱,公司關注到上海證券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對公司 2022年-2023年業績進行了盈利預測。

來源:安旭生物公告

安旭生物表示,公司未接受過上海證券相關人員任何形式的訪談調研等活動,也從未向外界提供過尚未披露的相關業績數據及公司經營數據。報告僅爲上海證券研究所意見,不代表公司立場。

對於未來業績預期,安旭生物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未做過任何2022-2023年的業績預測。鑑於境外疫情發展及控制情況、檢測方法的選擇、境外市場推廣力度、客戶認可程度、市場競爭程度、其他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等多種影響因素,公司無法預測2022-2023年的業績情況。

同時,安旭生物強調,公司上市以後,從未接受任何投資機構任何形式的訪談調研等活動,也從未向外界提供過尚未披露的相關業績數據及公司經營數據。

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翻閱上海證券該研報發現,涉及安旭生物的資料來源基本上爲“安旭生物招股說明書”“安旭生物官網”“上海證券研究所”“Wind”等。

監管部門持續強化監督

事實上,券商研報發出後被當事公司出面澄清的案例並不罕見。

2021年6月,華西證券在研報中稱深圳瑞捷是“第三方工程評估國內絕對龍頭”“未來6個月潛在空間110%”。深圳瑞捷股價短時間持續上漲,隨後便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

深圳瑞捷在回覆深交所關注函時否認了“公司是第三方工程評估國內絕對龍頭”的說法,並表示“經溝通,與研究報告出具方達成一致,對方即日起發起內部流程,將在一個月內完成研究報告替換,修正該部分描述”。

2020年4月,滬硅產業登陸科創板,上市後漲勢如虹,股價在不到3個月內大漲近600%。與此同時,券商研究所“花式唱多”。隨後滬硅產業發佈公告稱,公司上市以來未接受投資機構及證券公司調研,部分研究報告對公司業績預測與公司歷史業績情況差異較大,對公司股價預計的依據不足,爲其單方面預測。

券商研報是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投資價值的重要渠道,監管機構一貫重視對證券公司發佈證券研究報告行爲的監管。

證監會2021年9月回覆網友“關於加強證券公司研究報告管理的建議”的留言時表示,後續將持續加強證券公司發佈證券研究報告業務監管,規範從業人員執業行爲,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證券市場良好秩序。

《發佈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明確了證券研究報告形成、發佈、使用等監管規定,要求發佈證券研究報告的證券公司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平、審慎原則,有效防範利益衝突”“建立健全業務管理制度,對發佈證券研究報告行爲及相關人員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做好證券研究報告發布前的質量控制和合規審查”,署名的證券分析師應當“保證信息來源合法合規,研究方法專業審慎,分析結論具有合理依據”。

相關文章